东北网11月25日讯 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半地下室——常年照不进一点儿阳光,靠3只7瓦的节能灯泡照明,因常年潮湿渗水,墙角卷放着石灰、塑料布和花布,用来定期给墙换“壁纸”。屋子里挤着捡来的柜子、小饭桌和两条板凳,唯有床铺得又厚又暖。
哈尔滨新闻网记者 王东/摄

哈尔滨新闻网记者 王东/摄
一对没有血缘关系的父子,在这间小屋里蜗居了14年。儿子贾西坡65岁,父亲陈国山85岁。
【85岁的爹给65岁的儿送饭】
寒风里,贾西坡提着长杆簸箕和扫帚,在道里区田地街一带熙攘的人群和蹭得锃亮的车子中间走走停停,时不时夹紧双臂,显得小心翼翼。
这位65岁的老人背微驼,手脚却十分麻利。身上的工作服始终干净妥帖,把他的脸衬得黝黑。贾西坡习惯把头缩进宽松的衣领里,眼睛细而弯,挂着憨憨的笑。但是,他始终不习惯面对记者,常常摆摆手,只“哎”一声,或是扭过头去,十分羞涩地嘟囔几句,带着浓重的安徽口音。
父亲是他出色的“翻译官”。无论儿子的安徽方言说得多么快,85岁的老父亲都能马上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翻译出来。奇怪的是,老人的耳朵并不好用,除了儿子以外,其他人若想跟老人说话,基本上都要扯着脖子喊。
给儿子送饭,是老父亲入冬以来每天唯一的“营生”。10时,从警校胡同的家到田地街,老人把饭盒揣在棉袄里肚子的位置,拖着老寒腿,一路蹒跚,上上下下爬过几个大坡,足足要走20分钟。
热气腾腾的饭盒里,通常只有一坨方便面或是几口稀粥。对天不亮就出门扫街的贾西坡来说,这顿饭却来得无比及时,也无比可口。“我不让他送,他偏要送。万一道上滑倒了咋办,天天担心着……”听到儿子的“抱怨”,父亲“嘿嘿”一笑:“天冷了,我也不能到处溜达,憋在家里没意思。给他送顿饭,还能让我忙活忙活,捎带见他一面儿。他吃饱饭,我也放心……”
【14年,情越深越觉得亏欠彼此】
时光倒转回14年前。
贾西坡同老乡从安徽省涡阳县马店镇来到哈尔滨打工,以收废品为生。他已经记不清具体是哪一天“捡”回陈国山的了。只记得当时在道外区沿街收废品,偶尔坐在松花江边休息,听几位老人聊天。其中有位老人名叫陈国山,71岁,参加过抗美援朝,当过木匠,结过婚,但没儿没女,也没有房子,过得寂寞清苦。尽管住在附近郊区的朋友家,老人每天仍坚持走很远的路,跑到这边找人聊天。
那时,贾西坡的父亲刚去世不久。他当时想,这老人家可怜,“您跟我一起住得了。”陈国山见贾西坡说得诚恳,点点头,第二天便提着个小包裹住进贾西坡租住的小屋。房东是位73岁的老人,这三位老人在一起住了大半年,直到陈国山的朋友帮忙找到了现在警校胡同的那间半地下室。搬家前,房东说:“贾西坡这人真够仁义,我看你们干脆认父子得了!”贾西坡当即便跪在地上,给陈国山磕了个响头。
按方言习惯,贾西坡始终管陈国山叫“爸”。像是为了弥补去世的父亲留给自己的些许遗憾一样,尽管收废品的日子无比艰难,生活拮据,贾西坡却像对待亲生父亲一样,竭尽所能,给了陈国山无微不至的照顾。他学做东北菜,不顾父亲反对,坚持每天晚上在小小的饭桌上摆满两三盘炒菜和一碗汤。在儿子的悉心照料下,陈国山不仅胖了20多斤,圆脸上还整天挂着笑。
贾西坡“捡”了个爸,消息很快传回安徽老家。乡亲们有的说:“贾西坡对他亲爸,那是真孝敬。他爸没了,他趴在坟头哭了好几天。谁要摊他这么个孝子,那真值了!”也有的说:“他自己都养活不过来,咋还捡个老头儿养?”
贾西坡并不多言。无论走到哪里,他都牢牢牵紧了老父亲的手。
街坊邻居和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儿子孝不孝,一眼就能看出来。”一位住在楼上的邻居对记者说,“你看这老爷子穿得暖,吃得白胖白胖不说,还总是干干净净的。我们这儿有多少老人,亲生儿女不养不说,还一分钱赡养费都不给……贾西坡靠着捡破烂伺候老爷子,上哪儿找他这样的好儿子去?”
就在刚刚过去的重阳节,街道办事处力荐,贾西坡被评为哈尔滨十大孝星之一。颁奖现场,被记者们团团围住的贾西坡显得十分局促。他能躲则躲,更没给记者留下联系方式。他甚至对通过街道办辗转找到家里的本刊记者十分不解:“我伺候我的爸,这是应该应分的!为啥还给我颁个奖?我有啥可采访的?”
颁奖当天,贾西坡带老父亲回到家,炒了几样拿手菜。像往常一样,先喂父亲吃一口,自己再吃一口。随后的几天,他把记者们的名片一一排好,夹到柜门上,把获奖绶带挂到墙上,再把那几张印有自己照片和故事的报纸留了下来。“我爸看着高兴,看来我还是得谢谢这些记者们。”
但他并没有对老乡和亲戚们过多提起此事。
陈国山爱看报纸。近些年,他的腿脚不好,手也抖得越来越严重。只要走得稍微快一些,头就会晕。去年,他的左眼刚接受过免费的白内障手术,今年,右眼的视力又下降了。“我都不敢让他出门。他不爱吃肉和鱼,咋劝都不行……”说到这,贾西坡的眼神黯淡下来。
贾西坡当年并没有想到,自己与老父亲这一过就是14个年头。日子过得越久,父子俩感情就越深,甚至越觉得亏欠了彼此,也就反而生活得愈加小心翼翼。贾西坡始终觉得对父亲有很多亏欠,而在陈国山心里,儿子早已超越自己的命。“好几年前,他出去捡破烂,遇到坏人了。头也给打了,钱、手机,都让人抢了……从那以后,他每天只要一出门,我就开始担心。”陈国山叹了口气,对记者说,“要是没有他,我肯定活不到现在。所以我总是跟他唠叨:‘你可得注意安全,你要是没了,爸就没了……’”
“老人家爱唠叨,你烦不?”记者问。“烦啥?我是小孩子,我是他的儿。他说啥,我听啥,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说啥我就听着……”贾西坡憨憨地笑。
哈尔滨新闻网记者 王东/摄
哈尔滨新闻网记者 王东/摄
【想住上个带阳光的房子】
安徽老家三个孩子的日子过得慢慢好起来,妻子也清闲了许多,全家老小都盼望着贾西坡回安徽安度晚年。
贾西坡带着陈国山,连续4年回安徽老家与子孙团圆。只要一讲起回家,陈国山就会立刻变得神采奕奕,甚至忘记了每年冬天30多个小时火车加汽车的劳顿:“不管路上受多大委屈,只要一想到要回家,你都不知道我有多高兴……我的生日本来不是在过年,但他们每年都给我补过生日;我大孙子总给我买棉袄、买衣服,我儿媳妇还给我做一床一床的大厚被……我在那儿就跟在自己家一样,别提多高兴了……”
然而,陈国山却始终不愿意定居在那里。
“那儿,冬天特别冷,我穿着厚厚的衣服睡觉,翻身不舒服……”陈国山渐渐陷入沉默,贾西坡也不再说话。
和其他过来哈尔滨打工的同乡一样,贾西坡在哈尔滨生活了整整20年。他收了19年的废品,直到今年3月才成了有固定月收入的环卫工。越来越多的同乡离开了哈尔滨,回到老家,但贾西坡知道,老父亲如果不走,他必须留在这里。“爸说啥,我听啥,爸不走,我哪儿也不去……”
对贾西坡来说,陈国山在哪儿,哪儿便是家。
现在,陈国山将儿子的这份环卫工作看得无比重要:他舍不得轻易搬家,怕儿子来回上班的路途太远;舍不得花钱,知道儿子赚的每一分钱都不容易;他甚至不愿意和房东换阳面的房间,怕东西太多,在狭小的房子里搬来搬去太麻烦,怕儿子太累……贾西坡也清楚,哈尔滨对父亲来说很重要,尽管一生没有房子,但父亲习惯了这里,始终把这里当成家。
贾西坡曾错过一次从单位获租公租房的机会。街道办和社区始终将这个特殊的困难家庭列入重点保护对象,但也常常为两位老人的住处和生计犯难。
截至今年4月,哈尔滨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85.5万人,已完成向老年型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40年后,哈尔滨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25%,即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孤寡与弱势老人的生存及养老等许多社会课题,摆在步入人口老龄化行列的哈尔滨面前。
采访接近尾声。陈国山颤抖着双手,紧紧抓住记者的手,反复说:“谢谢你,谢谢你……好多人都挺关心我们的,对我们都足够好了……”
这对特殊的父子留守在这里。他们蜗居在这座城市小小的角落,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乐观与独立。不乐意诉苦,不过多抱怨,更不习惯表达感情。面对记者,他们始终有些局促,小心翼翼,甚至不愿意过多麻烦到别人。
对如今的贾西坡来说,陈国山是他最大的牵挂。这位65岁老人的心愿很大,又十分具体:他要更加努力赚钱,在哈尔滨租一个好一点儿的房子,陪伴老父亲在一起。“起码让爸见见阳光,晒晒太阳,暖暖身子,伸伸腿脚。”贾西坡说。
夜幕降临。老楼房脚下围着铁栅栏的小窗,透出微弱柔和的灯光。
记者看到,在贾西坡和陈国山的蜗居里,充满了温暖。房间里到处摆放着照片:陈国山抗美援朝时帅气的戎装照、父子俩回安徽老家的团圆照、十大孝星颁奖照……陈国山用颤抖的双手捧着照片,说出每一个安徽老家亲戚的名字,滔滔不绝地讲起与儿子在一起的每一个小故事。笑着笑着,淌下两行热泪来。
送走来访的记者,父子俩又重新并排躺回床上,两双腿并排在一起,欢快地甩着,你一言我一语,吃吃地笑着,商量着这一天的晚饭要吃点儿什么。
走到华灯初上的大街上,记者回眸,在车水马龙的喧嚣里,两位老人欢笑的身影,无比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