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哈尔滨1.5万环卫工人苦战7场雪 确保城市道路通行顺畅
2012-12-09 07:13:51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作者:胡玥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2月9日讯 入冬以来的7场降雪,一场大过一场。“打赢绿色清雪攻坚战”、“全力奋战保交通”,一条条掷地有声的清冰雪指令,意味着今年的清冰雪标准更快、更净、更环保。

  环卫工人凌晨清冰雪。(资料片)

  在一个个漫天飘雪的深夜和凌晨,1.5万名环卫工人奔向城市的各条马路、桥涵、坡道……埋头挥铲,昼夜不怠,直至雪清路畅。风雪中,他们的脸颊和双手很快冻僵发紫,顾不上掸去头顶上的白雪,忘记冰冷、忘记休息。正是这种“不畏严寒酷暑,甘于吃苦奉献”的“环卫精神”,让条条道路通行顺畅。

  清洁中队队长——清雪受伤入院心却留在路上

  入冬以来的7场雪,几乎都下在了晚上。全市许多清洁大队的电脑屏幕保护程序,都不约而同地换成了天气预报。“保持通讯畅通,凌晨1时集结”,成了1.5万名环卫清雪大军的“军令”。

  11月27日傍晚降雪后,道里区清洁大队二中队中队长吴国琦和她的220名队员凌晨走出家门,从城市的各个角落准时集结到尚志大街和友谊路。此时大雪已经覆盖了路面,距离天亮的交通早高峰只有4个小时。吴国琦一边忙着带领队员清雪,一边指挥铲车加紧铲雪。已经整夜没睡的铲车驾驶员有些疲惫,一不留神挂错了车挡。铲车向后驶来,将后面的吴国琦和她的电瓶摩托瞬间轧倒。摔倒在雪堆上的吴国琦感到腿上一阵剧痛,一条小腿不能动了,电瓶摩托变成了一堆废铁。

  到医院后,医生诊断脚趾骨折,小腿肌肉严重损伤。听到诊断,她做的第一件事是把队员撵回清雪一线。

  躺在病床上的她,心还留在马路上。手中的电话不停地拨打、接听,每隔一小时就询问前线的清雪进度,缺人、缺机械,她立刻打电话指挥调配。队员在电话中询问她的病情,她总要喊:“别管我,你们好好清雪!”受到她的感染,220名队员干得更加卖力。雪后6个小时,友谊路地面露出本色。

  清雪机械车司机——吃住车上解决家就安在车队

  既要“绿色清冰雪”,又要高质量、高效率打赢清雪大战,全市760台大型清雪机械起着决定性作用。在A类街路最集中的南岗区,221台滚刷车、铲车、扫路车聚集在此,机械队的数百名队员无疑是主力军中的排头兵。每次接到降雪预报的几个小时前,他们都要集合到指定区域,在寒冷中等待“雪后即清”。

  身患严重糖尿病、又做过胆囊摘除手术的陈福才,每次都第一个赶到集结地点。为了省电省油,他的车内总是冰凉的,人冻得哆嗦时,才肯打开暖气热一会。一旦雪花洒落地面,他的滚刷车马上冲上马路、桥涵,反复清扫。边下边清,意味着一刻不停地堆雪、装车,吃饭、睡觉都要在车上解决,上厕所也要忍到不能再忍才能去。在一次连续四天五夜的清雪后,他的血糖升高、身体虚弱。队员劝他休息,可他从兜里拿出药,吃下一大把,又登上车点火发动。从夏天的昼夜扫路到今冬的连续清雪,陈福才180多斤的体重迅速降到150斤。

  入冬1个多月以来,清雪车队驾驶员回家的时间都不到半个月。为了保证雪后即清、昼夜值守、边下边清、清根见底,他们干脆把家安在车队,在车里度过每天的大部分时间。

  一线环卫工人——不畏冻伤摔疼直到清根见底

  2日傍晚,入冬以来最大的一场雪如期而至,接连不断地下了好几天。南岗和兴保洁小队55岁的任景兰每天都要在路上扫雪15个小时以上,每天睡觉的时间只有5小时。4日23时,队长看已连续作业10个小时的她有些体力不支,劝她回去休息。她却说:“再干一个小时吧,眼看就彻底干净了。”和任景兰一起奋战的40多名队友,平均年龄都在50岁以上,经过了几个昼夜的加班加点,好几个人患上感冒,但是没有一个人提出回家休息。他们拿着铁铲努力地敲碎道边的碎冰和残雪,等到路面彻底清净时,已是凌晨1时。

  道里区二中队队长吴慧敏告诉记者:“雪大的时候,不少环卫工一天一夜都不能合眼。这顺畅的路面,全是一铲一锹干出来的。”3日下午,记者在融府康年酒店门前看到了吴慧敏队里的一些队员,他们是在清完了自己的辖区后又临时抽调到此处帮忙。正在用雪铲把积雪推到路边的队员张晓梅不慎脚下一滑,歪倒在地上,雪粘了一身。此时,她还没来得及吃午饭,已经连续干了12个小时。

  “大家都这么干的,有的队友因为家远凌晨集合时是打车来的”,张晓梅指着一名队友告诉记者,她脸上的冻疮已经这么大了还不回家,再冻一天,脸就会肿起来最后变成黑色,“好几个人已经整个脸都变黑了。”

责任编辑:邵春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