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30日讯 2012年,哈尔滨的城市蝶变,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引领下悄然发生:不仅有浮现于外的城市面貌华美变身,更有嵌入其内的城市管理细腻贴心,市民素质悄然提升、志愿者服务遍布街巷、窗口服务如春风化雨、平民英雄如雨后春笋……
翻检刚刚过去的365页城市日志,我们欣喜地看到,历经艰苦卓绝的破茧努力,哈尔滨这座素以粗犷见称的北方城市,周身内外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拥有了今非昔比的俏丽容颜和文明素养。
2013年,“生态文明”又构成定位“美丽哈尔滨”的重要维度。
生态哈尔滨运笔有力,这力量体现在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担当上,体现在推进资源集约利用的力度上。美丽哈尔滨浓墨重彩,这色彩是涂抹在大地上的绿色,是描绘在水系里的碧色,是喷洒在天空中的蓝色。
哈尔滨,天蓝、地绿、水碧、人美……
彩绘2012
创城大考冰城“破纪录”
报告实录
统筹推进城乡建设,城市功能持续提升。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城市软实力显著增强。
成就盘点
基础设施
科学修改城市总体规划,不断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科技创新城、哈南工业新城以及群力、哈西、哈东区域建设稳步推进,团结、王岗等20个试点小城镇建设进展顺利,20个市级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全面完成。持续大力度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了三环路南部联通线、主城区跨区跨线衔接等路桥工程,依兰松花江大桥主体合龙,超额完成农村公路建设任务,强化路桥维修养护,城乡路网进一步畅通完善。
城市面貌
启动哈西、群力联络空间建设,辟建以“冰城琴韵”主题雕塑为标志的万平米友谊公园,完成友谊路等410万平方米既有建筑综合节能改造。加大城乡接合部和出城口整治力度,加强农村环境连片治理,加快小林地和特色园林景区建设,城乡更加整洁有序。
污染治理
全面推进各类管网建设改造,兴建一大批水、电、气、热,以及垃圾、污水处理等公共基础设施。实施何家沟、马家沟、信义沟综合整治大决战,城市内河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拆除违建
合力推进“拆违”工作,拆除违章建筑370万平方米,城市形象和政府公信力进一步提升。
文化建设
大剧院、音乐厅等文化设施建设进展顺利,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关东古巷等项目开业运营,印刷产业文化科技园区开工建设,平房动漫基地成为全国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文化产业发展迅速。
旅游产业
成功打造“迷人的哈尔滨之夏”城市品牌,预计实现旅游总收入553亿元,同比增长20.5%,城市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大事回放
“创城”测评哈尔滨位列第三
2012年12月初,中央文明办公布了2012年全国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最终排名:哈尔滨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排名在公布的前7名省会和副省级提名资格城市中位列第三;哈尔滨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排名在公布的前26个省会和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八。中央文明办从2009年开始,每年对申报城市进行一次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其结果将作为评选和复查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城市的重要依据。今年是第三届全国文明城市首轮测评年,我市成功实现了市委提出的“一年打基础,争取位次前移”的目标,为2014年我市迈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奠定了良好基础。
城市英雄基因凝成“哈尔滨风尚”
2012年,哈尔滨人经历了太多的感动与激励。一位位普普通通的冰城市民,在一个个生死攸关的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救人于危难,以可歌可泣的壮举一次次触动着人们内心最柔软的神经。
从“最美叔叔”谢尚威奋力一接抱住15岁坠楼男孩,到“最美大妈”杨惠纵身一跳救出两名溺水市民;从12岁少年常伟豪泳池救人的三次深潜,到59岁村民姜勇宽酸菜池救人的义无反顾——这一年,哈尔滨人不断地被一个个英雄的义举冲击、感动、洗礼,并以城市的名义向世人淋漓尽致地展示哈尔滨的人文风尚。
“迷人的哈尔滨之夏”引领避暑游
2012年6月10日,哈尔滨“迷人的哈尔滨之夏”文化旅游系列活动暨第2届中国·哈尔滨湿地旅游文化节开幕。国家旅游局负责人说,美丽的哈尔滨集悠久历史、音乐之城、消夏之都、冰雪世界、欧陆风情等诸多美誉于一身,日益成为中外游客最喜欢、最向往的城市之一。继成功打造“浪漫的哈尔滨之冬”后,又强力推出“迷人的哈尔滨之夏”旅游新品牌,这一新品牌更加丰富了哈尔滨旅游产品体系,对于提升哈尔滨城市知名度、扩大城市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哈尔滨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音乐之城”称号的唯一中国城市,音乐使冰城文化独具特色。《冰城琴韵》作为友谊公园的主题雕塑,把体现中国文化传统的红色琵琶与体现中西文化交融的金色提琴,以及体现时代特色的银色吉他组合在一起,寓意为发扬民族传统,增进文化交融,展望美好未来。同时也蕴含着乐满冰城、琴韵凝心、以琴传情、琴音相印,奏响和谐乐章的美丽畅想。

哈尔滨大剧院钢结构画出优美曲线。
运笔2013
文化建设新突破
报告实录
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在文化建设上取得新突破。要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统领,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突出城市特色和品牌,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
战略点睛
形成品牌打造亮点扩大影响
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巩固和扩大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成果,着眼于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治理公共环境、整顿公共秩序、开展公益活动、纯化公共关系,着力在形成品牌、打造亮点、扩大影响上下功夫,抓重点带全局,形成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创建局面。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展所长,各尽其力,确保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取得新成果。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哈尔滨城市精神和“哈尔滨风尚”,广泛开展“感动哈尔滨人物(群体)”、“十佳公仆”、“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评选等重要活动。依托学雷锋活动、志愿服务、道德讲堂等一批特色实践载体,加强未成年人及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推动道德建设制度化、常态化,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气。
推进文化事业发展。围绕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建成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完善投入机制,确保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加快建设各类基层文化设施,保障人民享有基本文化权益。
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进一步提升5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9个省级园区和基地的规模效益。发挥地缘优势,积极发展文化经贸,加快培育对外文化贸易主体,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建立和完善演艺、影视、出版、会展、文化旅游等文化市场。健全文化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推进文化创新团队建设。
生态文明新成效
报告实录
加大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力度,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新成效。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珍爱大江大河、耕地、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处理好生态文明建设和城乡发展的关系,把保护环境和生态作为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建设美丽哈尔滨。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打造欧式景观路。
发展前瞻
创环保模范城明年底达标
推进节能减排,促进资源节约,确保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4%,完成300万平方米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重点解决电力、水泥行业和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确保水、气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10年分别削减3.2%和0.4%。大力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污水收集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泥处置率分别提高到95%、85%和50%。
保护自然生态和城乡环境。深入推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活动,确保2013年底前各项指标基本达到考核标准。改善市区空气质量,整合供热资源,力争完成市区分散燃煤小锅炉拆并改造任务,适时发布PM2.5等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加强对磨盘山等重点饮用水源地保护,继续抓好“北国水城”、“百里生态长廊”和“三沟一河”整治工程建设。大力推进植树造林,加大城镇园林绿化景观建设力度,提升城市绿化水平。
加强环境保护制度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