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科教·就业  >  科教
搜 索
专家:可致癌物质能够附着于PM2.5颗粒进入肺中
2013-01-09 10:23:25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刘旭 王辛娜 原野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月9日讯 正常成年人平均每分钟呼吸16次,每呼吸一次约吸入500毫升空气,这其中除了氧气、氮气等主要气体外,还有PM2.5。

  如今,PM2.5已成为市民热议的一大话题。它来自哪里、又去向何方?目前,哈市已向公众发布PM2.5监测数据,对此哈市一位环保专家说,监测数据公开容易,污染治理起来肯定不轻松。但自PM2.5监测伊始,我们已经走出了治污的第一步。

  一呼一吸间直入肺部

  昨日14时,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卫生学教研室教授那晓琳走出校园大门,习惯性看了一眼手机,发现实时发布的空气质量指数:南岗学府路,349,下边标注着醒目的红色“哭脸”。

  那晓琳关注PM2.5已有多年时间。她说,大气的污染日益严重和肺癌的发病率上升有着密切的关系。每到满城烟雾时,各大医院的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炎等疾病患者便增多。一组科研数据表明,过去30年肺癌的发病率在逐年增加,上升了46.5%。那晓琳说,肺癌的死亡率还是很高的,一般发现时多是中晚期。

  研究表明,一般直径大于5微米的颗粒物被人吸入后,进入上呼吸道后可以被阻隔,同时人们可以通过咳嗽、吐痰来排出这些颗粒物。但PM2.5,这个直径不到头发丝1/20的“小颗粒”,在人们一呼一吸间,直入人的肺部。那晓琳说,尘肺病是在特定工作环境中,吸入高浓度PM2.5等颗粒物导致的职业病。现实生活中,PM2.5被人们吸入后,其影响不会如尘肺病那样在短时间内显现,它的效应是缓慢的,也是日积月累的,对人体的影响可能是在10年后或者数十年后才出现。


  成了“毒物”的载体

  专家表示,真正可怕的并不是PM2.5颗粒本身,而是可以吸附在其身上的、有毒的物质多环芳烃。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国际持久性有毒物质联合研究中心,一直在关注PM2.5中的有毒物质。

  研究者表示,PM2.5是指大气中的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2.5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的统称。

  可致癌物质“多环芳烃”便是可附着于PM2.5颗粒的一种有毒物质。经过它的包裹,它将PM2.5变成了有毒的颗粒,一旦通过人的呼吸进入肺中,后果可想而知。

  城市中哪些作业会产生“多环芳烃”?经过对哈尔滨城市大气中多环芳烃的跟踪监测结果显示,采暖期哈尔滨大气中多环芳烃主要来源其中六成源自煤的燃烧,三成来自汽车尾气。采暖期结束后,汽车尾气的“贡献率”上升至六成,成为常年的污染源。从尾气、燃煤等污染源中排放出的PM2.5颗粒,都裹挟着多环芳烃,它是有毒的。

  四种颗粒是主力军

  入冬后,黑龙江科技学院教授刘彦飞每天早上出门都要带上口罩,防寒只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保护呼吸系统。

  对于刘彦飞来说,PM2.5已经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从2007年开始,他便致力于哈尔滨空气质量和PM2.5的检测研究,在研究中他发现,冰城的PM2.5,每个季节都是不同的,当然它最喜欢聚集在冰城冬日中。

  刘彦飞曾连续两年在嵩山路、科技学院、群力新区设置三个监测点。经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冰城PM2.5主要由“四大天王”组成:汽车排放的尾气;煤炭和垃圾焚烧形成的飞灰;建筑和道路扬尘产生的矿物颗粒;植物孢子花粉细菌病毒的生物质颗粒。这些超细颗粒,在人们的一呼一吸之间,很容易被人们吸入肺泡。

  刘彦飞研究发现,这些颗粒包含的58种物质,其中17种物质来源于车辆尾气、工业废气等“人为”工业排放。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冬季时我市的PM2.5易出现浓度较高的状况,冬天采暖期燃煤增加了成分的来源。


  有着“多面性格”

  PM2.5其实还围绕在我们生活的楼宇之间。

  为全面掌握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有害颗粒,全国多个城市都用专业设备对其进行24小时监控,但“淘气”的PM2.5不时向人们展示它的“多面性格”,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甚至不同的高度,都会导致PM2.5的不同密度。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生张亚男、顾昊等在高继慧教授的指导下,对此进行了专门实验。

  项目组选取了哈尔滨香坊区一处有代表性的小区,在同一天9时至17时进行PM2.5监测。监测显示,上午,PM2.5浓度偏低,局部浓度峰值出现在1楼、9楼和16楼;下午,PM2.5浓度长时间偏高,从9楼左右起上面的各层浓度开始升高,并于13、14楼附近出现全天浓度峰值,浓度可达到国家标准的4倍左右。

  分析认为,PM2.5如此多变可能是由于底层的颗粒物随热空气不断向上移动,从而使高层PM2.5浓度增加。而小区高层建筑上方的横向气流带走了部分颗粒物,致使顶层PM2.5数值略有降低。他们从而得出结论:10层以下PM2.5浓度偏低,且早晚变化幅度也比较小;而10层以上的高层浓度总体偏高,且早晚变化幅度很大,下午有明显上升。


  “出炉”流程全景解析

  PM2.5是如何被捕捉到的?监测数据又是如何向社会发布的?近日,记者跟踪了PM2.5“出炉”的整个流程。

  记者日前在位于松北的哈尔滨商业大学内的国家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网松北商大站NO230100086,看到了正在工作中的PM2.5监测仪器。

  监测仪器主要分采样器、通道和PM2.5监测分析仪几个部分。除采样器安置在监测站楼顶外,其余部件都在室内。

  PM2.5监测分析仪的工作步骤是——空气中的颗粒物通过动力泵被吸入采样器中,被切割成2.5微米左右的颗粒物,大于2.5微米的颗粒物将被阻挡在切割器之外。而后,监测分析仪用β射线法最终测算空气中的PM2.5浓度变化的程度。整个过程历时约30秒。

  在监测站内,记者看到,除了PM2.5的监测分析仪外,还有若干个外形似微波炉的仪器叠加在一起,它们是监测分析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臭氧的仪器。

  据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工程师腾世长介绍,监测仪器采集到的监测数据通过3G网络实时上传到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及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经过对数据的技术分析后,便可得出PM2.5等污染物的浓度数值。而后,监测数值每小时在哈尔滨市环境空气质量发布系统内更新一次。

  昨天14时8个监测点“严重污染”

  昨天14时,我市12个监测点中,4个监测点的空气质量等级为“重度污染”,8个监测点的空气质量等级为“严重污染”,其中阿城会宁的污染最严重,AQI实时为413,12个监测点的首要污染物均为PM2.5。

  据了解,PM2.5的监测单位是微克/立方米,一般而言,日均值超过75、年均值超过35就是超标。哈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总工程师白羽军说,目前哈尔滨的12个空气质量监测点,是按照旧城区的区域分布,全市共12处,均为国控监测点。国控监测点就是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点。哈尔滨的监测点分布密度与国内同类城市相比,是比较高的。

  白羽军表示,与北京相比,哈尔滨可能少了一些针对特殊污染源等建立的监测点。进一步举例,北京有专门设在主干道等污染重地段的监测点,目的是为了监测“污染源”。另外,北京也有设置在上风口等区域的监测点,目的是为了监测大气迁移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目前,哈尔滨还没有这样的针对具体污染物或者具体研究方向设置的监测点。

  以往,哈尔滨“好天”的评价标准,是根据API指数计算全年优、良天数的总和,得出哈尔滨“好天”的天数。今年,哈尔滨将采取年底公布PM2.5等污染物的年均值这样的方法衡量哈尔滨的空气质量。白羽军表示,以后“好天”这样的字眼不会再出现了。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