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9日讯 民以食为天,买菜做饭柴米油盐更关系到家家户户。两会会场内外,代表委员纷纷发表见解,就如何让市民吃上放心菜、方便菜各抒己见。
据市商务局市场秩序处统计,全市现有农贸市场75个,早夜市140个。目前,全市只有哈达一家规模较大的蔬菜批发市场。今年,我市重拳出击,将在松北和双城两地新建润恒、雨润蔬菜批发市场,其规模均不亚于哈达蔬菜批发市场。
菜市场回归公益,规范管理、科学调控菜价,让菜篮子拎得更轻松。
菜价为啥不统一?
昨天早7时,记者在道里区新湖明珠小区附近的早市了解到,尽管已进“三九”天,但各种青菜、肉、蛋样样都有。这个早市的豆角一般是4元/斤,而同样的豆角,在道外区仅售3.5元/斤。
给予经营者税费支持
两个市场相距不过5公里,可一天的菜钱却能差出3块钱。菜价难统一,有着各种原因。但代表委员们认为,菜市场零售环节在涨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栾芳代表建议由政府投资建设公益菜市场规范经营,必要时采取政府回购措施让菜场姓“公”,改变现有的蔬菜市场硬件设施落后,存在功能不完善、购物环境差等缺陷。应着重在新社区预留公益菜市场配套的位置,可以由政府出资收购,或者效法“廉租房”的操作模式,由政府对公益菜市场配套进行管理、公开招标,将公益菜市场以较低的租金水平租赁给标准化程度高的经营者,也可以由农民经营者直销,并给予经营者以适当减免1至2年的税费支持。
放心菜为啥难买?
昨天10时,在南岗区某大型超市内的菜架上,摆放的价签上除了有价格外,几乎都写着“有机”两个字。正在挑选苦瓜的徐女士迷茫地说,都写着“有机”,可放心菜却难买。
安全菜要有“身份证”
蔬菜应该有“身份证”,产地、运输路程等信息都应该有资料可查。
张世焱代表建议,在标准化菜市场建立蔬菜流通安全信息追溯系统全覆盖,实现从基地、加工、批发到零售终端全过程可追溯,同时可与农超对接、农产品综合试点等工作相结合,构建一张确保蔬菜价格公开、透明和食品安全的“保障网”。
许鹏委员提出,菜市场应配备安装追溯电子系统的电子秤,消费者可根据带有追溯码的电子小票,追溯到所购蔬菜的流通各环节。这不仅是一次简单记录,而且将食品安全责任人和监管人,从单纯的政府监管延伸拓展到生产领域和终端领域。
菜贵为啥还伤农?
道里区菜市场的工作人员为记者算了笔账,蔬菜最初在菜农处购进的价格是0.6元/斤,经过运输、批发,到了批发商手里就变成1元/斤,而到了菜市场时,加上损耗,就成为1.4元/斤。
增加直销减少中间环节
从这一连串的加价,可以看到蔬菜从田头到餐桌,流通环节过多,造成中间费用高,代表委员建议减少中间环节,增加农产品直销。
赵洪涛代表建议打破传统经营模式,采取“农超对接,农户对接”的经营方式,减少中间流转环节,建立从田头到餐桌的一站式配送服务模式,通过产销结合的经营方式,直接连接农户和消费者,大大减少农户的生产成本和老百姓的消费成本。
韩学君委员提出,用现代工业的管理模式建设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采用“公司+农户”或“订单农业”、“合同农业”等形式,推行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工厂化、企业化农业,逐渐形成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