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1月14日讯 “十八大报告要求,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其中有许多理念都与我们已经做了四年多的党建实际工作相契合,这更加坚定了我们坚持做下去的决心。”哈尔滨市平房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刘伟谈到哈市平房区的党建工作时一脸欣慰,上级党组织要关心下级党组织、党组织要关心党员、以及党的建设要为民、务实、清廉等要求正是他们一直以来已经做的和正在做的党建工作。
四年多党建工作的坚持换来的是党群关系的日渐密切、基层党组织的民心所向、居民争相在社区入党等一系列欣喜的成果。
突破: “党建”活动变行动
“韩书记,我想入党,请党组织给我一个机会,我一定不辜负党的信任,给组织争光……”,刚从入党积极分子家庭走访回来的哈尔滨市平房区公园社区党总支副书记韩波,一进办公室便碰上了前来社区要求入党的居民。
“现在主动来社区积极要求入党的居民越来越多,光我们公园社区手里就有百余名党员和三十多名入党积极分子,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的增多,这在以往是难以想像的。”提起居民社区入党的事,从事党务工作十多年的韩波十分兴奋。
哈尔滨市平房区从2008年开始全面推行党建工作。“最初党建工作开展有其特有的迫切性:平房区先有厂后有区,一个大厂相当于一个社会,区与厂往来甚少,区厂关系亟待破解;加之基层组织焕散,居民思想、价值取向多元化,许多人有事不找组织,而是找亲朋好友帮忙,党组织的群众基础越来越弱,这让大家十分担心”哈尔滨市平房区政协主席王平说道。为解决这一问题,平房区委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厂联动,和谐共建”活动;围绕“共同改善社区环境、共同加强治安防范、共同开展文体活动、共同帮扶弱势群体”等主题,实行活动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的轮值制度,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社区党建工作的新模式。
一改以住节假日才有的热闹活动,平房区的党建工作开始扑下身子深入调查研究,最终将突破口选定在“基层”这个“点”上,通过一系列党建行动,让所有党员将服务群众的着力点定位于基层一线,摸索出立体化基层党建模式,还原了“血肉相融”的党群关系,让所有党员在帮扶解困,为群众办实事上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从而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
探索: “党建”网络全覆盖
上午11点,送走了最后一名“学生”,忙了一上午的新伟街道居民喻永斌终于可以歇会儿了。
现年46岁的喻永斌下岗后,学了一门编织的手艺,但因为资金有限,收入十分微薄。2008年,平房区全面推行党建工作,在“地毯式”地大走访中,党员和干部深入到每一户居民家中了解情况,有针对性的为百姓解决实际困难。“也是在那时,我们第一次接触到了喻永斌,再了解过具体情况后,社区和街道决定支持他创业,四处为他跑贷款,并最终为他争取到了10万元的贷款”韩波说,现在喻永彬开了一家“奇特思手工编织”店。
从那时起,为了感恩回报各级党组织对他的帮助,喻永彬开始常年免费向辖区无业人员义务传授手工编织技术。特别是对一些残疾人,他还上门去教编织手艺。现在喻永彬的“奇特思手工编织”的项目在不断拓展,最近他还买了一辆面包车,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观。
“生活上的变化让我思想上也有了很大变化,看到党组织给身边的人带来的帮助,我的心也一步步向组织靠拢,去年10月我还光荣的加入了党组织,接下来的日子,我还会尽我所能去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喻永彬坚定的说。
目前,平房区现有党员19676人,在职党员11165人,退休党员8511人。其中,区机关事业单位1804名党员中有1527名已在社区党组织报到,大幅度壮大了基层党组织队伍。不仅在社区里,平房区的党建工作还做到了楼道里,党员到社区报到后,区属自管党员达到50名以上的,社区党支部升格为社区党总支,下设若干个楼院党支部,每个楼道分别建立“党群温馨小组”。目前,整个区已成立党群温馨小组3244个。
此外,平房区创建的党员5+2模式和8+16管理模式,一举改变了过去“一周5个工作日、一天8小时是党员”的格局。用哈尔滨市委常委、经开区党工委书记、平房区委书记刘忻的话说,现在的平房区真正做到了每个群众都有党员关心、每个党员都有基层组织关爱、每个党的基层组织都有上一级组织关怀的责任机制,形成党建网络全覆盖。
收获:党群共谱新华章
都说拆迁是“天下第一难”,但哈南工业新城的征迁工作却较比顺利,从2010年大规模征拆开始,10个村屯的整村拆迁,涉及40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及1万多户村民,却没发生一起群体性事件,创造了哈尔滨征拆历史上的奇迹。
“天下最难的事不难了,归根到底缘于我们做的党建工作,构建起了百姓和党之间的连心桥,正是因为有了百姓对党的信任,大家才能心往一处使,共同建设美好家园。”刘忻一句话便道出了哈南征拆的秘诀。
刘家全是张家店村的一名党员,他所在的村在哈南业新城建设中成了第一个拆迁的村屯,也有留恋和不舍,但为了配合新城建设,他带人第一个拆了自己的家。
“站在百姓的角度,尽可能的让百姓的利益最大化,是每个参与征拆的工作人员中始终坚持的原则”新伟街道办书记王凯燕回想起她参与过的征拆时说到,让百姓搬走不是目的,她们要做的是换位思考,动员拆迁时,她们不是硬邦邦的说教,而设身处地的帮百姓分析,选择哪种补偿方式会让百姓更受益。
慢慢地,深入走访,设身处地为百姓谋实惠的行为换来了百姓认可,对党组织的信任,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建设美好家园的队伍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