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佳木斯1月25日讯 “您好,不老泉水站。您是哪里?……好的,马上送到。”22日8时,33岁的张海峰接到了今天的第一个订水电话。
放下电话叮嘱了妻子几句,张海峰将一桶桶水扛到外面的电动三轮车上。也就三四分钟的时间,张海峰开动满载水桶的三轮车上路了。搬水的时候,记者看到了张海峰的手,粗糙干裂的皮肤呈现出暗红色。自从去年7月到现在,每天张海峰都在重复着同样的工作,惟一不同的恐怕就是四季的变化了。
刚接手这个矿泉水销售店的时候还是盛夏,如今已是寒冬了。零下20度的严寒,寒风吹在脸上如同刀割。电动车在拥挤的马路上行驶,路过一处没有清理干净的冰面时,他跳下车,推着车向前小心地一步步挪着。“现在好多了,路上没什么积雪和冰面了,开车还方便些。前些时候下大雪的时候,不管多远的路几乎都是推着车走去的。”张海峰说。
今天的第一份活儿是给位于张海峰家不远的一个小区的居民送水,虽然路途不远,可用户住在一幢老式的居民楼8楼。将车子停在单元门外的角落,从电动车上扛下一桶水,张海峰迈步上了台阶。从一楼到8楼一百多级台阶,扛着几十斤的水桶,张海峰一气儿扛到了用户家里。摘旧桶——装新桶——调试,动作麻利,拿着空桶和水费,和用户聊了几句,张海峰走下楼,将空水桶小心翼翼地放在车上,然后继续赶往下一站。
不知道什么时候,张海峰头上的帽子已经摘了下来,一串晶莹的汗珠正顺着他的脸颊悄悄地流下来。“没事,我都习惯了,不会感冒的。”看到了记者眼中的关切,张海峰憨憨地一笑。
一上午,张海峰回了四次水站,每次都没有休息,装上水就出门了。等到下午1点的时候才算挤出一点儿时间,吃几口妻子给准备的饭。“没有统计过一天能跑多少路,爬多少级台阶,反正今年冬天到现在已经穿坏两双棉鞋了。”
话音未落,订水的电话又一次响起。他放下碗筷,装好水桶,匆匆离去。
“当初海峰修家电,我给人家卖电话,收入只能维持正常的开销。前年为了女儿能受到更好的教育,我们才把家搬到了市里,去年兑了这个店儿,就是想让生活过得更好一些。为了生意能好点,他吃了很多苦,每天扛着水桶上下楼,胳膊一直都是肿的,手也冻坏了。”看着匆匆离去的丈夫,妻子眼睛有些发红。
晚上6点多,张海峰带着一身的疲惫回到家中。脱掉厚厚的棉大衣和棉帽子,在女儿小脸上亲两口。妻子把饭菜端上来,一家三口围在饭桌旁吃起饭,张海峰说,这是他最快乐的时光。
喝水莫忘送水人
采访张海峰的时候,他一直没有提送水中碰到的烦恼,始终是一副快乐的样子。通过他的妻子我们了解到,送水的工作表面看起来很容易,可其中的苦恼是外人很难了解的。
有时候,送水的时间稍稍长点,碰到一些不理解的客户,张海峰就要挨骂,可为了不失去客户,他只能笑颜以对。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张海峰这样送水工顶着风雪穿梭在大街小巷,我们这些在温暖房间里的人们怎能喝上甘甜的矿泉水。回想起他在寒风中推着电瓶车艰难前进的样子,看着那双布满裂痕和冻疮的双手,请给他们应有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