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27日讯(记者 王蕊)在省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省政协委员杨宝峰提出了构建“生态文明”的提案。他认为,在构建美丽哈尔滨的步伐中,哈尔滨市加大了对“硬件”的投入,而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等“软件”不过硬,仍然制约着哈尔滨的和谐发展。他建议,哈尔滨市应摒弃旧有发展思路,克服短期行为,留住美丽,追求美丽,创造美丽,把“生态文明”构成定位“美丽哈尔滨”的重要维度在人们心中形成共识。

省政协委员杨宝峰在分组讨论会上发言。东北网记者 王蕊 摄
近几年,哈尔滨建设步伐加快,随着“硬件”的不断完善,哈尔滨市的道路宽敞了,公园绿地面积增加了,公交畅通了,棚户区改造让更多人住进了花园般的小区,百姓的幸福感越来越强了。而从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来讲,哈市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卫生环境、文化品味、文明程度、植被保护等,仍然制约着哈尔滨的科学发展。
杨宝峰认为,目前,哈尔滨市的城市定位还不够明确,对环境治理的重视程度和投入还不够,城市文明和市民文明的素质教育方式与内涵还不足,文化建设的力度还不够大、特色还不够突出,这些因素都限制了生态文明的建设脚步。
“在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出现了‘建设美丽中国’这一表述,体现了党对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哈尔滨应以此为目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按照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方向,创建和谐、美丽哈尔滨。”杨宝峰建议。
杨宝峰提出,哈市应统一规划,每个独立单位应对自身的建筑和环境进行有意识的特色打造。尤其是高校,应着重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形成建筑环境有特色、人文环境有优势的美丽校园。从建筑风格、道路、路灯等城市设计方面,对城市建设加入科技要素,形成科技含量高、城市特色突出的特色文化城市。
“提高城市主体——市民的素质,开展健康向上的素质教育,并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珍爱大江大河、耕地、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同时,加速城市文化园区建设和公共文化娱乐场所,进一步形成音乐城市、旅游城市、悠闲城市、自由城市特色,让人们可选择更多场所,自由地享有美好生活。”
在此基础上,杨宝峰建议,要加大对旧城的改造力度,按已制定的计划,确实推行路网、棚户区拆迁、地下管网和相应基础设施改造为主要任务的老城区升级改造;实施城市内河水系治理、绿化美化、城市废弃物处理和污染源治理、市容环境卫生治理四项工程。”
“哈市还应加大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力度,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新成效。”杨宝峰提出,位于学府路上的某药总厂,几十年间,每年向外界排放大量废气,严重影响了周边环境和居民的身体健康,政府应下大力气,加快药厂迁出市区的进度,还老百姓一个健康生存的环境。另外,城市应增加绿化面积,改善市区空气质量,每天即时给市民发布PM2.5等环境质量监测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