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1月30日讯 饶河县把城镇化建设作为所有工作的牵动和统领,取得了显著成效。2012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65%,比2011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通过强力推进饶河镇“时代新城”、四排农民新居小区等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提升了中心城镇的人口安置能力,有效实现了农民的就地转移。
日前,记者前往饶河,感受这一模式给当地带来的变化。
中心城镇,如何吸引农民?
依靠特色规划和政策引导
已是隆冬时节,融入了赫哲族文化元素的四排赫哲族乡农民新居小区建设现场在乌苏里江畔分外醒目。小区已完成3栋住宅楼主体工程和3栋住宅楼主体二层建设。指着工地入口处的规划图,县委书记尚德龙告诉记者,整个小区规划建设20栋四层住宅楼及临街10栋别墅。首期将完成14栋四层住宅楼及临街7栋别墅建设,计划今年7月竣工,可入住村民320户。
四排赫哲族乡的农民新居小区是饶河县打造的5个中心城镇之一。小区建成后,既可加快人口向中心城镇集中,又可依托小区发展“农家乐”酒店、饭庄、宾馆,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已有300多户农民主动与乡政府签订了搬迁协议。
“我们推进农民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商贸向市场集中、居住向小区集中、土地向农业合作组织和农垦集中。”尚德龙说,确保到2015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85%以上。
在沿乌苏里江四县(市)中率先完成整村搬迁的西丰镇东林村村长刘雪岩告诉记者,去年县委县政府让进城农民享受到国家旧城区改造安置补偿优惠政策,百姓可以花最少的钱住进楼房,过上城里人的生活。“搬迁后,我们对原来的宅基地进行复垦,共整理土地152亩,今年耕种后,可多收获15万斤粮食,增加收入11万元。”刘雪岩说,搬迁村民购买楼房价格为1700元/平方米,低于市场价400元。
今年,饶河县将在每个中心乡镇争取打造2个以上整村搬迁的示范村,加快推进人口向中心城镇迁移。
城镇化建设,资金如何筹措?
创新实施三种模式全面试点
据县长韩雪海介绍,为提高中心城镇的人口安置能力,该县创新实施了三种模式,加快建设农民新居。一种是四排赫哲族乡农民新居小区这样的政府主导模式,由县里负责完成建设用地征用及相关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成本价格销售给农民。
第二种是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模式,由政府预征、收购土地,重新规划后,以划拨、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方式引导开发商开发建设农民新居小区。建成后的新居小区一部分以成本价销售给安置农民,一部分由开发商作为商品房出售获得利润。
第三种是村民出资为主的模式。该县正在以城边村镇北村为试点,由县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办理用地手续、提供设计图纸,并免收基础设施配套费,吸引农民群众筹资建房。试点成功后,将采取多村合建的方式,全力打造规模较大的农民新居示范点。
土地流转后,如何培育新产业?
第一产业基础上引入第三产业
该县制定出台了《城镇化建设配套优惠政策》,对流转土地连片经营5000亩以上、并签订3年以上流转合同的经营主体和农民,给予每亩20元补贴。西林子乡农民魏玉春就是这个优惠政策的获益者,他和同村5户农民集约经营土地8000亩,2012年共收获水稻4400吨,增产400多吨,利润实现110多万元。
为加快土地流转,饶河县专门组建了乡镇土地流转服务站,当起了流转“红娘”。试点乡村共完成房屋拆迁212户,另有7个村屯的农户已签订拆迁协议,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到50万亩,2013年将达到60万亩以上。
第一产业做底子,引进旅游业,形成观光农业、农庄休闲度假等业态,在饶河,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融入第三产业。南岔村党支部书记郭有胜带头领办“农家乐”饭庄,现在全村的“农家乐”饭庄已达到3家,平均每天接待游客50多人。有5户农民还准备在自家菜园种植绿色蔬菜,发展“采摘园”。目前,全县“农家乐”酒店、宾馆已发展到55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