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修路破解不了拥堵难题 绿色出行为现代交通寻出路
2013-02-01 09:09:00 来源:黑龙江晨报  作者:王健泽 褚晓静 白林鹤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2月1日讯 1月30日,本报联合哈市交通局举办的“‘金点子’——与交通部门面对面”座谈会成功举行。经过2天的报名后,本报在众多参与活动的市民当中,邀请了5位代表与哈市交通局公交管理处的负责人面对面交流。5位市民代表中,有从事铁路工作40余年的退休职工李英杰,有从国外学成归来的留学生王晴,有省政协委员孙飞,有交通规划专家白仕砚,还有一直关心着哈市绿色交通发展的建筑师李长敏。座谈交流过程中,大家就“绿色交通”在城市交通发展中的重要性达成了共识。与会代表一致认为,现在最关键的是相关职能部门都要转变观念,公平对待市民基本的权力,不能通过侵犯普通人的权利而一味满足私家车的需求。出现人与车的权利博弈时,要保证人的利益在先。会上,代表们就如何打造绿色交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法律法规都有,就是没有执行”

  “道路资源是为满足大众的出行需要服务的,而现有的道路及基础设施则更多地为私家车提供了便利。在道路资源的分配上,政府要优先考虑人的权利。”与会代表李长敏提出。

  李长敏的观点得到了与会代表白仕砚的支持。“市民买了车,并不表示就有权利在路上随意跑,甚至占用不属于他自己的道路资源。不能因为你买了一张床,就得送间房给你。”白仕砚从一个市民的角度提出,不能让私家车占用过多的公共道路资源。

  李长敏表示,发展绿色交通重在合理分配道路资源。与车拥有的路面资源相比,人是“弱势群体”。但路是大家的,不是专为私家车服务的。近几年,为了满足机动车的需求,哈市拓宽了很多街路,但未给骑车人和步行者留出空间,这就是对他们公众权力的一种侵占。“在道路资源分配上,人与车起码享有平等的权利。更准确地说,人应该享有更多的权利,因为人高于车。”李长敏说,哈市的机动车道越来越宽,但交通拥堵却没有解决。可见,公共资源的合理利用比一味地拓展开发更重要。“道路改造不能无限制盲目地扩大机动车道,要留出合理的人行道宽度,因为道路的宽度永远也满足不了机动车的增速,交通要靠科学的管控。”

  “规划很容易。哈市也做过这方面的规划,关键是如何把规划从纸上落到地面上。”白仕砚说,2012年国家发改委会同财政部等17部委共同制定了《“十二五”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倡导绿色出行的“135”出行计划,就是“1公里以内步行,3公里以内骑自行车,5公里以内坐公共交通工具”。希望利用公共自行车,解决市民最后三五百米的出行问题。“我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也提出,城市干路要有自行车专用道。”李长敏补充道。

  “这些规划仍‘躺’在纸上。”白仕砚说,“绿色交通”如何打造,不是某一个部门的事,需要多个部门来协调完成,说白了,也就是需要政府来完成。“如果各个部门都能重视起来,绿色交通离我们也就不远了。”

  “同样是人多车多,但伦敦的公共交通发展要比哈尔滨先进。”从英国归来的留学生王晴说,伦敦的公共交通发展胜在理念的先进。“在伦敦,公交车内一般都会看到一条标语——公交车就是你的私家车。”王晴说,伦敦的公交车或地铁里,到处都能看到穿着笔挺西装,手拎公文包的白领。王晴认为,这是英国人绿色出行理念的体现。她的这一提法得到了全部与会人员的认同。

  资料片


 

  “动一动手,让规划落到地面”

  “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才是城市交通永恒的主题,也是城市交通‘绿色化’的关键。”在座谈会上,大家谈论较多的话题就是如何保证公交专用道、人行道、自行车道能拥有自己独立、安全的空间。与会代表一致认为,现在政府不需要考虑该怎样去规划,而是动动脑筋,动一动手,尽快把现有规划落到实处。

  -自行车道在公交车站后绕行

  “有很多人,包括一些有车族也想骑自行车出行,只是客观上没有合适的自行车道。”李长敏提出,受困于满街机动车的影响,往昔骑自行车的良好安全环境已不存在了。要恢复骑自行车出行的交通方式,前提必须有安全独立的自行车道。自行车道和机动车道之间要有一定的隔离措施,而不是简单地仅仅在道路上用画线的方式来定位自行车道。

  他的看法得到了省政协委员孙飞的支持。“像中山路等改造工程,连自行车道线都没有,让骑自行车出行的市民无路可走。”孙飞举例。

  李长敏建议,对于城市新区道路的规划,宽度够条件的,应优先采用绿化带进行隔离。而对于旧有一、二类道路的改造,可采用一定宽度凸出路面的路边石或绿化带隔离。如中山路、淮河路、先锋路、嵩山路等新改造路段,可借鉴上海市的做法,在自行车道线上设置低矮、结实又美观的护栏进行隔离,并在路口处设警示标志。为提高道路使用率,在冬季,够条件的可兼做自行车优先的小型机动车道。可先在中山路试点,在遇到有站台时可从站台后绕行,这种绕行做法在上海等城市已有成功的先例。

  对于不兼做机动车道的自行车道,宽度以2米左右为宜,限制机动车通行。“也可以适当借鉴沈阳市的做法,在一些较宽的人行道上合理分割改造出一条自行车道来,可以用彩色沥青铺面,并进行隔离。”李长敏说,在一些交通集中、繁华场所、地铁口等附近处可适当设置自行车存放处及公益自行车投放处。只有有了安全独立的自行车通道及相应服务设施,才能吸引更多的自行车交通参与者,借以自行车代替机动车。

  白仕砚


 

  -人行道要连续安全

  “人行道步行系统是绿色慢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行人应该拥有的基本的道路设施。要鼓励引导人们短距离交通多步行,就需要有连续、安全、舒适的人行道环境。”李长敏的这一观点,得到与会人员一致赞同。

  “一些路改项目采用大面积的路边石下卧方式,使人行道变成了长长的停车场,或采用斜面式的路边石,给机动车强行上人行道创造了条件。”李长敏说,哈市可以借鉴上海等城市的一些做法,采用直角立式的路边石。

  “一条大路,两旁种树,三层景物,四季有助。”李长敏通过这句顺口溜形象地说明了行道树的作用。李长敏说,行道树能有效阻挡机动车侵占人行道,且与机动车道之间形成安全屏障,同时为行人遮荫避暑,这样的人行道是行人更愿意行走的。但在近几年哈市的道路改造中,曾经有行道树的道路,路面拓宽了,树木却不见了,如中山路。

  “现有的过街天桥太少,而且距离车站又太远。”孙飞举了城乡路上的过街天桥建在两个车站中间的例子,并提出,这样就没有人走过街天桥了。重庆市的过街天桥距离不超过300米就有一座,特别方便,自然就不会有人横穿马路。甚至在繁华的位置,还设置有自动扶梯的过街桥。另外,环形桥特别多,避免十字路口混乱,这些都应该好好借鉴一下。

  白仕砚听后也深有感触,他以香港为例进行补充。香港的步行慢行交通系统十分发达,天桥似的慢行系统几乎随处可见。“香港的天桥不是为行人过马路设置的,天桥就像空中的另一块地面,四通八达想去哪里都可以。”白仕砚说。

  李长敏表示,合理设置人行天桥、斑马线安全岛和交通指示牌等设施也十分重要。“大柱子不要立于人行道中间,甚至压住盲道,妨碍通行。”

  李长敏


 

  -“物理隔离”守住公交专用道

  作为公交车畅通行驶的基础,公交专用道的设置布局得到所有与会者的关注。市民代表李英杰表示,公交专用道应做到预先规划,覆盖大部分公交线路,使“绿色交通”的效益最大化,增加公交出行方式的吸引力,使得冰城市民放弃其他低效率的个体出行方式改乘公交。

  无论是在刚刚闭幕的省政协会议上,还是在此次座谈会上,省政协委员孙飞特别关注公交专用道的建设。他提出,要进一步推进公交专用道建设,加强公交专用道的监控,真正做到专道专用。孙飞说,哈市的公交专用道上公交不专行,经常遭到其他车辆侵占,公交发展缺乏有效统一的安排。

  白仕砚提出用“物理隔离”守住公交专用道。他解释道,“物理隔离”就是用隔离栅栏和“电子监控”的方式,保证公交专用道不被社会车辆挤占,同时增设专有的公交通行信号,用管理的手段保证公交车享受“优先权”。最终在中心城区设置公交车优先通行道路网,引导市民在中心城区首选公交车辆作为上下班、购物等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

  “去年,哈尔滨市交警部门对果戈里大街公交专用道进行了重新规划,增设了新式低隔离护栏,将逆向公交专用道隔离,以保障公交车辆快速通行。”李长敏给参会的代表们举例,“护栏高度不足半米,对景观效果影响非常小,但对规范行车秩序却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李英杰听后表示赞同,“在设置低隔离护栏以后,街路沿线交通秩序好了很多,公交车行驶也更畅通了。”

  对果戈里大街分段设置公交车专用车道的做法,白仕砚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认为,“要充分发挥单向交通组织的作用,除了交警部门的规划外,相关配套设施也应及时跟进。比如在公交专用车道上设置‘港湾停靠站’,否则公交车停靠时,后面车辆就不能前行,道路通行效率严重受损。”

  “许多市民不愿乘公交车,主要原因是乘车时间得不到保障。”王晴提出,要畅通城市交通,要加快智能公共交通建设。王晴建议,哈市应加大在建设智能公共交通方面的投入,“市民在站台等车的时候,通过智能电子站牌就能知道下一辆车距离自己还有几站,多长时间能到,这样更有利于出行。”王晴还提出,公交线路的首末站和乘降点,应该广而告之,一目了然。特别是对外地的旅客来说,更加方便。“如果我们始终把自己当成外地人来考虑公交车的发展,就会更早、更快、更全面地打造出哈尔滨的绿色交通。”王晴希望“换位思考”能在交通发展的规划中体现出来。

  李英杰举例,在北京,许多公交车在每一个站点都有自己固定的“停车位”,市民乘坐哪个线路,提前在“停车位”旁排队候车就行,公交车也会按照预留的位置停靠,既避免了车辆进站的混乱,也避免了市民乘车跟车跑的拥挤。李英杰说,在哈市驾驶员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的情况下,设置公交专用道时,可以考虑用“减速钉”代替“划白线”,这样就可以防止社会车辆随意进入。

  “对对,这个办法很有实用性。”李长敏赞同道:“杭州市的快速公交通道就是采用‘减速钉’或设置20厘米高隔离带的形式划分公交车和社会车辆的使用空间。”李长敏还提出,在人行道的两端头设立隔离墩,阻止车从端头侵入人行道。商业广场、公共场所等行人活动区可设立阻挡车的石墩,禁止任何车辆进入。

  白仕砚也表示,对于公交专用道被挤占的问题,“可以利用公交车上的摄像头自主监控占道车辆,以此来弥补城市交通管理当中的细小漏洞。”白仕砚说,尽管自己也因占用公交专用道行车被处罚过,但仅仅是罚了50元,对于很多市民来讲,起不到警示的作用。

  “政府在绿色交通发展中,应当更注重细节,不能依靠粗线条的规划来管理城市。”白仕砚给参会的代表们举了这样的例子,新阳路的道路改造工程将路面全面拓展,甚至取消了自行车道、缩减了人行道。但扩展的空间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而是被到附近就餐、消费的私家车占用停车。

  李长敏认为,公共交通的发展要依靠政府领导,但在实际建设中,不能粗线条完成。“发展速度可以慢,但每一步都应该踏实。把细节建设明白了,城市交通才能越发展越好。”


 

  “今年我们能看到哪些变化?”

  大家提的“金点子”怎么样?哪些建议短期内能实现?哪些短期内无法实现?作为公交行业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哈市交通局公交管理处处长牟志伟给了大家一些答复。牟志伟表示,绿色交通是一个城市的大事,需要多个部门来完成。但就公交行业而言,今年,大家会看到公交行业的大变化。

  牟志伟说,2013年是“十二五”期间哈市公交行业继续大步前进的一年。今年,哈市将新增600台大容量公交,并对现有车辆继续更新,提升车辆档次。增加中高档车型,减少普通车型,加速淘汰老车型。“按照每年新增600台、更新300台公交车辆的计划,预计到2017年,哈市城市公共汽电车辆将由目前5105台增至7200台。”牟志伟说,为保证车辆有气可加,哈市将新建6座CNG加气站。

  发展智能公交,保证车载GPS上线率,实现对公交运营实时监控。哈市还将在新建公交首末站,以及重点商圈区域建设50处可显示公交车到发信息的公交电子站牌,方便市民通过站牌了解公交车的进站时间。

  “打造‘四位一体’的立体公交体系是哈市的大目标。”牟志伟表示,到2017年,哈市将基本形成以地铁、公交、轻轨、轮渡为代表的地下、地面、地上、水上“四位一体”、覆盖哈市市郊、辐射周边县(市)的交通系统。就今年来说,开辟5条公交专用道,开辟调整延伸18条公交线路;建立两条轻轨,连接江南江北;恢复两条轮渡,开辟从阳明滩大桥跨江到大顶子山的沿江旅游观光线;地铁可以通车。

  “我们希望在2013年的年末,晨报还能举办这样的座谈会,一是看看我们是否已经做到这些,另外,希望大家能给我们提更多、更好的建议,让‘绿色交通’离我们更近。”在座谈会结束后,牟志伟对新的一年提出了希望。

  由于绿色交通涉及到多个部门,所以市民的一些想法无法在座谈会上得到明确答复。哈尔滨何时能建立自行车租赁系统?如果投放了公共自行车,夏季可以缓解交通拥堵,冬季怎么办?公交专用道能否由路边式改为路中式?大家期待这些问题能早日得到答案。

  记者手记

  市民的期盼政府不会辜负

  一个多月的“打造绿色交通‘金点子’您来出”征集活动,让我们收获了市民366条“金点子”。这其中,有电话、有手机短信、有微博、微信,还有工工整整的书面来信。透过每一条“金点子”中的一字一句,我们感受到大家对打造绿色交通的认同与期盼。

  在记者的抽屉里,放着市民刁青春的来信。信纸有3页,每一页、每一行都写得工工整整。在与他通电话时候,记者才知道他已经72岁了。这3页信纸是他写了又改,改了又写,再重新抄写后邮寄给我们的。尽管做这组报道时有些疲惫,但看到刁青春老人的严谨和真诚,记者备受感动与鼓舞,不敢有丝毫松懈和敷衍。

  在与相关部门接触时,记者听到了很多“难”字:难在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难在相关部门之间的配合不够默契;难在缺少资金;难在哈市现有的道路设施落后,改造困难——一座城市,一个家,大家如小家。日子紧巴的时候有,吵吵闹闹的时候有,这样那样的烦心事更是不断,但日子得过,还得往好了过,重要的问题得先解决。在当家人的带领之下,大家手牵手相互扶持着,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现在,有了哈尔滨市政府的“绿色交通”理念领路,只要各个职能部门能携起手来共同努力,我们相信,不远的将来,冰城的绿色交通会让人刮目相看!

  孙飞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责任编辑:李逢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