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2月3日讯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后,七台河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一资源型城市如何实现转型,群众如何过上更好生活,改革如何走出“攻坚区”,当地上下关注、热切期盼。
2011年起,七台河市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努力破解影响改革进程的难点问题,把涉及到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城市管理等方面的11项改革作为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工作效率、改进工作作风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强力推进。
多项试水之举,让七台河迸发生机。
以人为本,深化民生领域改革
出行,最基本的民生需要。
曾几何时,七台河的公共交通被市民广泛诟病。公交线路个体承包,只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服务质量,车体破旧,候车时间长,抢客、等客成为常态。市委市政府召开的民情恳谈会上,群众代表反映强烈。
市委书记张宪军深入调查研究,到汽车公司现场办公,到公交站台体验,组织有关部门着手解决公交运营管理问题。
几番酝酿后,公交体制改革启动。
公交运营采取国有经营和市场化经营“两条腿走路”模式。收回原承包经营线路和原股份制线路经营权,采取国有经营管理模式营运,实行公车公营。对仍处于承包期内的股份制线路采取市场化经营模式。
从2011年开始,七台河加大对公交的投入力度,先后出资3000万元用于更新公交车辆首付资金,一年多来更新车辆140台,占公交运营车辆总数的40%。线路布局更趋合理,乘车环境得到全面改善,群众反响极好。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七台河将其抓紧抓实。
推出惠民工程,减免挂号费等十项费用、降低十项大型医疗设备10%的检查费用、提高住院分娩补助等补贴,将“120”急救诊疗费用纳入医保、新农合报销范围,将人均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由18元提高到28元。截至目前,已为百姓减免各项医药费用1500多万元,受益群众达60余万人次。
推行医疗服务“菜单制”、社区诊疗上门式服务、“五加二”无假日门诊式服务、社区诊疗上门式服务、患者满意度征集式服务等八项便民服务模式,受到患者的普遍欢迎。
新建的湖滨小区大门。资料图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七台河市有278栋“弃管楼”,大部分建于上世纪80年代,存在着上水、下水、供气、供电、房屋维修等问题,群众苦不堪言。
2012年,他们启动了弃管楼体制改革。将弃管楼移交各区政府,实行属地化管理,各区政府负责本辖区内弃管楼的管理和维修,维修资金由市政府和区政府共同承担。建立由社区、业主委员会、物业三方协作、共同参与管理的新模式。
迎难而上,破除体制机制弊端
招商引资是七台河的“头等大事”。2012年,勃利县全县10个乡镇达成意向性投资协议17个,总投资额16亿元以上,项目数量和投资额都创历史新高。
“这得益于市里实施的‘强镇扩权’改革,乡镇在项目建设、城建、环保、社会管理等方面享有和部分行使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乡镇由被动等待财政拨付资金,变为主动向上级报项目、争资金,乡镇经济发展活力得到有效释放。”勃利县委书记王义光说,勃利县大四站中学教学楼、敬老院,还有2个乡镇公立幼儿园能按期开工建设,莫不得益于此。
“强镇扩权”,是七台河市2012年重点推进的一项改革,即推动区县部分管理职能下移,下放行政和社会管理权。对法律、法规不禁止的行政管理权,根据乡镇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需要,分批次以委托、授权方式下放。不适宜以委托、授权方式放权,且乡镇又需要的,如环保、安全监察管理等行政权力可采取联合执法、延伸机构等方式下派。乡镇成立政务服务一站式办公大厅, 建立市、区县、乡镇政务服务联动机制,进一步整合资源,增强服务能力。
茄子河区铁山乡党委书记章建华说:“权怎么扩,镇怎么强,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将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努力探索出与我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将政府公务服务延伸到乡镇,实现基层政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作为煤城,七台河在煤炭生产经营上的改革直指“要害”。改革煤炭销售计量体制,改变传统计量方式,创新票据核算系统,完善稽查监管系统,强化对企业煤炭和煤产品运输进行产销量核定,加强煤炭税收征管,实现煤炭资源可持续利用。
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历史性突破
一年来,七台河市重点领域的改革亮点不断。
街道社区改革。变“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管理模式为“市—区—社区”三级管理模式,规划建设新社区,实行网格化管理。新社区由区政府直管。
文化体制改革。注销市歌舞团事业单位法人,原歌舞团职工分流到市群众艺术馆、图书馆和文物管理站。文化艺术经营形成政府买单、群众看戏的机制,将区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部门审批权分离到区行政办公大厅,解决区级审批和执法不分离的问题,形成市区两级行政执法体制。
城管体制改革。完善城市管理组织体系,组建城市管理委员会和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建立城管、公安联合执法、城市精细化管理、城市道路管护、市场化运作、城市管理考核的体制机制。
改革安全管理体制。建立市、区、县安全监管责任体系和监管体制,建立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执法稽查和闭合监管体系、“打非治违”联合执法体系和教育培训体系。健全安全监管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安全投入和经费保障,建立起考核和轮岗交流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司法管理体制,整合基层公安、司法、检察等资源,理顺司法所管理体制;改革司法公开机制,推行审判、检务、警务、司法公开,提升司法公信力;改革司法服务机制,实行平等服务、便民服务,完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三级“诉调衔接”联席会议制度;改革执法监督机制,规范执法档案建设、健全部门监督协作机制、落实责任执法检察责任,推进公正执法;改革执法考评机制,建立开门评警机制,加强诉讼审判流程管理制度;改革信息化公正机制,加快政法信息化建设,提高司法效率。
如春风化雨,七台河市正以改革创新的新突破开创着各项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