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2月8日讯1日7时30分,哈尔滨媒体人高戈(化名)和往常一样,驾车送孩子去补课班,然后再去电视台上班。
由于前一天晚上,突然下了一场雨,哈尔滨的街路冻了一层冰。高戈到单位已经9时多了。“我年薪是10万。可是,总觉得日子越过越紧巴,钱还是不够花。”高戈见到等候多时的记者开口就说。
永远在路上的媒体人,收入永远在路边。
工资涨了,日子越过越紧巴
如今的高戈已经是哈市一家电视台的中层干部,年薪10万元。可是,他总觉得日子越过越紧巴,钱还是不够花。
10年前,20多岁的高戈刚刚毕业,就进入了一家报社当了记者。2002年9月,高戈以优异的成绩被一家晚报录取,刚当实习记者时没有工资,半年后他才有了基本工资500元,那时他非常勤奋,每天出去“扫街”——车祸、火灾、街头见义勇为抓小偷等,各种社会新闻,每天他都能写几条,时不时的就能在社会新闻版弄个头题。“那时候,每月稿费和奖金,我就收入1300元到1500元。”高戈自豪地说,那时部门里同期到报社的年轻记者属他能干,每月发薪水后,他请全家人到饭店撮一顿。
“如今工资涨了四五倍,可是平时花钱,却没有以前那样‘冲’了。”高戈若有所思地说,工资的涨幅永远追不上物价。况且他现在成家立业,娶妻生子,父母又体弱多病,到处都需要钱。他说女儿读初四,从上了初中开始,各种补课班就没断过,每年各科的补课费就得6万元。
说起哈尔滨泛滥的补课班时,高戈又气愤又无奈。“当年我在报社上班时,还挑头写过批评哈尔滨补课班的系列报道,可是如今轮到自己了。自己也被绑架着给孩子补课,每年薪水的大部分要花在孩子身上。”高戈笑着说,另外现在物价上涨得厉害,孩子的补课班费用一涨再涨,真的快上不起了。如今出去请朋友吃顿饭,在选择饭店时,都得考虑再三,既要选上点档次的,又要考虑相对价廉物美的饭店。
在冰城,像高戈一样有房有车的资深媒体人,不是很多。其实,更多的人在这一行当里,感觉压力越来越大,所赚的钱越来越不够花。而10年前,高戈的职业曾经让众多同学和同龄人艳羡,那时他感觉自己很有钱,每月除去生活费,都能存点钱。
10年媒体人工资涨了四五倍
记得2003年夏天,一个大学同学来哈尔滨出差顺便看望高戈。高戈还像模像样的到一家中型饭店请同学撮了一顿。
“同学来的那天雨下得特别大,我本来想带同学去吃顿好的。但是雨大路不好走,所以就在我采访的地点附近吃了一顿。”高戈说,现在他还记得当时吃饭的饭店地点在南岗区西大直街的一家饺子馆,具体名称不记得了,只记得饭店很干净,环境挺不错的。他们要了四个炒菜,两荤两素。还有两大盘子水饺,每人还喝了两瓶啤酒,饺子好像是一盘不超过10元。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觉得那家饭店很便宜,这些饭菜一共花了不到50元。
“吃完饭后,同学要赶往车站,可是我下午还有采访,就不能去送站,出了饭店的门口,有个水果摊,我就去买苹果,记得10斤苹果才8元钱。”高戈说,同学当时非常不好意思,他还觉得,10斤太多了,在车上吃不了。高戈知道这位同学毕业后,回了农村,在县里的一家企业上班,每月工资没有自己多,同学平时不舍得买水果,高戈就让同学把10斤苹果都带回家。高戈还记得同学顺手抓出几个苹果,塞到他的挎包里,那种苹果叫国光,个头儿不大,红红的,吃起来酸酸甜甜……
2005年,一个机会让高戈考进了电视台,从此他的工资经历了多次上调。如今已经远远超过了当年同期进报社工作同事的工资。与高戈同期到那家报社工作的李维(化名),这10年来始终没有高戈挣得多。
“无论是10年前,还是现在,纸媒始终没有电视台记者挣得多。我也是中层干部,基本工资才2000元,实际收入是由基本工资加上绩效工资加上奖金和稿费,每月都有5000元左右的收入。”李维是个踏实肯干的新闻人,2002年考进那家报社,一干就是10年,10年来从基本工资看,涨幅有四五倍。
靠工资存钱变成了奢望
如今,工资每月涨到7000元左右。“这7000元看着比10年前多了好几倍,但却不够花了。孩子上中学了,老婆挣2200元,每个月还贷750元,我俩还要养父母。一个月下来省吃俭用也剩不下2000元。”高戈说,在他看来如今100元钱是真不禁花。用他的话说,要是10年前,同样的100元钱,真的可以买好多东西,那时候同学结婚礼金可以拿50元钱,人家还觉得你很够哥们义气。现在同事结婚出手就是500元。
记得前些年,每月省一省偶尔还能存个三百五百元的,而在10年之后的今天,工资涨到了7000元,顶原来的好几个月,但由于物价上涨太快,靠工资存钱变成了奢望,每月的工资“月光”现象时有发生。
对于高戈这样的中年媒体人而言,在哈尔滨算是收入较高的。据记者调查发现,很多媒体人尤其是平面媒体人,中层也就在4000元至5000元左右。面对飞快上涨的物价,他们极其关注。李维说,10年前100元钱绝对是大票,每到发工资的时候,大票都是留到最后花,先可零钱花,现在好像没有这感觉了,钱太毛了。10年间物价上涨,究竟涨到什么程度,不少人心中似乎没有太大的概念,当把工资转化成商品时,就一目了然了。
“现在拿一元钱到市场上去买菜,卖菜的都得笑话你。可在10年前能买好几斤土豆,2个尖椒,回家炒个尖角土豆丝,一点都不意外。”在某杂志社工作的编辑冯擎宇(化名)笑着说,现在土豆与尖椒售价分别1.5元和3.5元/斤,想都别想,当时本地土豆才0.3元/斤,尖椒1.2元/斤,对比一下价格真涨了不少,冬季价格就更高了。
相对来讲,杂志编辑就差的很多啦,10年前冯擎宇每月基本工资480元。加上编版费也就能挣800多元,每月还能有点存款。现在实际收入每月3000元左右,基本上是“月月光”。他说,编辑工作相对记者,少了风吹雨淋。但是,工资相对记者确实少了一些。编辑每月就那么一点死工资,不像记者,尤其是电视台、报纸记者出去采访,有时还能有点红包什么的。
干私活挣外快,也能有不菲的收入
“在我们台里,大家都愿意下基层,下去给企业作专题,是最好的活儿,因为专题做好了,不但台里有奖金,企业红包也少不了。”高戈有些谨慎地说,其实市场经济决定了业内的行规,很多企业对媒体宣传都很看重电视台。一样的记者去采访,电视台记者就优越于平面媒体记者,尤其是去给企业作专题片,企业的老总会不惜成本,要求做最好的,从配音到录制设备、从内容策划到编辑、从舞美手段到三维动画设计,企业很舍得花钱。
在录制专题片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企业想加东西都得加钱,想少花钱还得出效果的话,就得和制片人打招呼,那么这期间就有空间运作的余地。这是行业内部的公开秘密,一年中,弄好了几个专题,收入也很可观的,但是这笔钱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赚到的,所赚数额也是根据活大小而定。“总的来说,和10年前相比,生活条件确实有所改观,但是,总是觉得生活压力越来越大,钱总是不够花。”高戈说给自己规划的长远目标是2016年彻底还清所有贷款,过上真正没有包袱的生活。
“其实,很多编辑也都干些私活,补贴工资的不足。我也不仅仅指着这点死工资,这些年给一些企业搞策划、营销,出画册,我也挣了一些钱。其实,这些收入有时要比工资还多。”冯擎宇坦言,如果这些年仅靠那点工资根本买不起房子,也买不起车。当然干私活决不能耽误工作,最好不让单位人知道……
说起干私活,李维却直摇头,他说自己没干过什么私活。但是,在采访新闻之余,10年来李维却结识了大量的人脉资源,时间久了,偶尔也有人主动找李维做些宣传。如今李维,有时候也能给报社揽上几个版广告、软文什么的,广告刊登后,按照报社的政策,他也有数目可观的提成,当然这些都不会在工资条上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