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佳木斯
搜 索
富锦连续十年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
2013-02-20 14:02:06 来源:东北网-佳木斯日报  作者:于长顺 孙立刚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佳木斯2月20日讯 浓浓的年味中,富锦市农业战线的干部、科技人员和广大农民,仍然沉浸在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的喜悦中。至此,富锦市已经连续10年获此殊荣。

  富锦市市长郭广福说,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种植业结构调整关键在于政府的正确引导和科学推进,核心在于农民的普遍认同和自愿调整。这是富锦粮食生产连续喜获丰收的关键。

  政策扶持推动种植结构调整前进步伐。多年来,富锦市严格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深松整地补贴、良种补贴、水稻大棚育秧补贴等国、省惠农政策,仅“十一五”期间,就累计落实国家良种补贴、水稻大棚育秧补贴等项目资金1.74亿元,累计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4890万元。在各种惠农政策的有力促动下,全市农机总动力由“十一五”初期的64万千瓦增至目前的72万千瓦,以“三三轮耕”为主要内容的耕作制度改革不断得到深化,标准化育秧大棚由“十一五”初期的4100余栋激增到今年的3.5万栋,优良品种普及率连续多年保持在100%,从而有效地解决了过去水稻、玉米等高产作物品种杂乱、种植标准和机械化水平不高的问题,极大地加快了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富锦市在市财政中安排专项资金,创造性地实施土地规模经营以奖代补政策,鼓励广大农民把土地集中连片种植。去年,宏胜镇农场村、二龙山镇永乐村等一大批村屯实现集体土地整村流转,统一集中到农村合作组织手中发展水稻、玉米连片种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90万亩,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380万亩,分别占市属570万亩总耕地面积的15.8%和66.7%。这些利好政策的实施,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农民“调结构、种好地、多打粮、多赚钱”的热情。

  产业带动助力种植结构调整有效实施。多年来,富锦市走出了一条“以产业龙头带基地、以基地促产业集群”的发展之路。投资1000万元的锦山镇德祥村粮食加工储运厂、投资2000万元砚山镇平安稻米加工厂等一大批产业化项目带动产业化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极大提高了农产品的仓储、加工和物流水平,有效解决了农民群众的后顾之忧,让广大农民轻装上阵、安心生产。仅2011年,全市生产加工农产品总量达到65.1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3亿元,获批国、省、佳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9家,带动基地农户4.4万户,促进农民增收4292万元。富锦市委市政府狠抓绿色无污染粮食基地建设,坚决禁止高毒、长残效农药使用,全市耕地已全面积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并建成了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280万亩,有机食品原料基地9000亩,全市现有无公害农产品标志192个。依托富锦工业园区,规划实施绿色食品产业园建设项目,引进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形成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以龙头带基地,实现农业生产产业化发展。

  服务保障确保种植结构调整取得实效。全方位的服务是种植结构调整取得实效的现实保障。他们采用“固定课堂、互动课堂、流动课堂、成果课堂”相结合、长期培训与专项培训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新型农民培训”、“科普之冬”、“农业科技大集”等载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类型的农业技术培训,经常性地邀请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专家到我市开展专题讲座,给农民讲解水稻、玉米等高产作物的生产知识,年均举办各种专题培训班600余期,培训农民15万人次,发放科技书籍和科技资料15万余份,播放广播电视讲座120余期,有效破除了农民群众因循守旧思想,让广大农民放心大胆地发展高产作物种植业。截至目前,全市共建立各级科技园区30个,示范田300多块,建立万亩展示区20个。这些示范园区成为“做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给农民做示范”的有效载体,种什么产量高、种什么风险小、种什么能赚钱,让广大农民在对比中一目了然。目前,该市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已经达到188个,并不断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责任编辑:关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