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齐齐哈尔2月22日讯 2013年1月24日,教育部公布《2013年工作要点》指出,开展学校减负万里行活动,规范社会补习机构和补习行为。自2009年开始,我市教育部门出台了“七条禁令”,其中明确禁止中小学教师七种有偿补课行为。然而,假期补课风潮却并没有因此而止步,甚至愈演愈烈,在学生和家长那里,假期补课甚至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
“补课族”忙过上班族
近期,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不少“补课族”从正月初五就开始补课了,他们一面嚷嚷着自己比上班族还辛苦,一面“连轴转”地过着补课生活。
这个寒假对于初一学生李尔鹏来说可一点儿也不轻松,作为“补课族”的一员,妈妈给他报了3个课外补习班,分别是作文、英语和奥数,整个假期都排满了。一周的时间里,他要上11节课,每节课一个半小时,除了周三和周五,他每天都要奔波在补习班之间,简直比上班族还要忙。
“我爸妈都要年初七才上班呢,我年初五就被赶过来上课了,这年过得一点都不爽!”李尔鹏说,自己补的3个课外班课程排得很满,前半段课程过年前上完了,过年的时候要赶寒假作业,剩下的课程就从年初五排到了开学前一天。他觉得当学生真辛苦,希望赶快长大,考上了大学找到工作,好自由支配自己的生活。
相比于初中生,高中生就更累了。高一学生王帆的父亲王先生说,他一直担心其他家长会私下里让孩子报各种学习班,如果自己再不抓紧点,开学后孩子学习成绩就会和同班其他同学拉开距离,到那时候后悔都来不及了。因此,尽管女儿十分不情愿,他还是狠下心来请了三个家教,主抓数学、物理和化学。与在学校上课相比,王帆假期的学习任务丝毫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
攀比促使补课火爆
为什么寒假补习风潮如此火热?老师、家长、学生到底哪个方面是助推的主力呢?
一位补课班的老师说,因为国家禁止公办学校教师为学生补课,但确实有些孩子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无法消化,而成绩较优异的尖子生又觉得课堂上学的让他们“吃不饱”,课外班恰恰可以满足各种程度学生的需求。
李尔鹏告诉记者,寒假期间他几乎所有同学都在上课外班,“在我们学校,考试之后大家都会问彼此的年级排名,如果考砸了会被大家嘲笑,这时自己就会想一些办法让成绩好一些,所以就要靠课外班。”
作为一名家长,李尔鹏的妈妈赵女士最希望的就是孩子能在学校学习就足够了,不用上任何的补习班,假期就是孩子最轻松的时候。她也知道孩子心里不想补课,但一想到将来的高考,就觉得“还是补补合适”,因为别人家的孩子都补课,自己的孩子不补,就会有压力,老怕自己的孩子赶不上人家。赵女士认为,现在这种人人都补课的情况很不正常,孩子太累了,家长的压力也太大了。
家长节俭积攒花费
补课,除了要付出大把的时间,还要付出大把的金钱。补课费已经成为“补课族”家长们不能承受之重。
以李尔鹏为例,他每节课的补课费是25元,每星期11节课就是275元,一个月就是1100元,一个寒假基本就是两千元。补课班的费用已经如此,一对一的家教就更贵了。王帆请的一对一家教每堂课一个半小时就要200元,一个月下来最少也要3000元。一个寒假补课费加上各种教辅书籍的钱超过6000元。
李尔鹏和王帆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工薪族,为了给孩子补课,他们不得不省吃俭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可是即便如此,他们也没有打消给孩子补课的想法。本报记者刘星
记者手记
说到“寒假”,本应联想到的是“过年”、“走亲访友”、“喜气洋洋”等词,可现在的寒假却成了“补课族”从早到晚的马拉松式的“赶场”。从学生们脸上看到的是满面愁容、不堪重负;从家长们脸上看到的是疲惫和心疼;从补课老师脸上看到的是赚钱的兴奋,当然也有一丝疲惫。“补课发动机”的高速运转真的能提高升学率,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吗?本是让孩子学习课堂外知识的寒假,好像渐渐失去了它的本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