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真情时刻
搜 索
女户籍民警办公有新招 微信提效“学雷锋”与时俱进
2013-03-05 22:19:00 来源:东北网  作者:金钢 岳云雪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3月5日讯(金钢 记者岳云雪)王皎是哈市公安局道里分局尚志派出所的一名女户籍民警。1998年接任尚志派出所户籍员的工作,一干就是15年。在平凡的户籍岗位上,始终把服务百姓放在首位,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却留下了一串串为民助民的真情。

王皎来到老人家,收拾家务。资料图

  15年来,她先后荣获全省政法系统先进个人、全省优秀人民警察、哈尔滨市第五届市民喜爱的好警察、哈尔滨市“三八”红旗手、哈尔滨市巾帼建功标兵、道里区第三届十大杰出青年、哈尔滨市公安局“优秀户籍窗口”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十四年帮扶如一日——被称为“亲妹妹”

  1998年,王皎在接任尚志派出所户籍员工作的同时也接过了一个沉甸甸的“接力棒”——负责资助残疾家庭失学少年那岩完成学业。

  当时的那岩正面临中考,母亲孟庆云由于患有严重的类风湿全身骨骼已经变形,需要常年吃药,早已丧失劳动能力,平时家里仅靠驼背的父亲那祥臣卖废品来维持生活。那岩是个孝顺懂事的孩子,学习成绩在班上始终名列前茅。由于生活艰难,那岩几次面临失学,王皎了解情况后,决定帮助那岩完成学业。

  1999年夏天,那岩考上了市卫校。这本是件大喜事,可全家人却怎么也乐不起来,每年4000元的学费压得他们透不过气来。那岩再度面临失学。为了帮助那岩能够继续上学,王皎积极与区残联和市卫校联系,说明那岩家的实际困难,最后终于赢得了区残联和市卫校的支持与帮助,减免了那岩的学费,那岩如愿完成了学业。

  2011年1月,哈市公安局的领导收到这样一封感谢信,“我叫孟庆云,是道里区榆树镇村民,由于我多年瘫痪在床,全家人只靠丈夫每日出去收废品、卖破烂赚来的微薄收入勉强维持生计,为了给我治病和供儿子那岩上学,家里欠下了很多外债。自从1998年我们和尚志派出所的王皎同志相识以后,是她帮助我们重新拾起了生活的信心,鼓励我们做命运的强者,不向困难低头。此后,我们的生活里经常会出现王皎的身影,每逢年节,都能听见她亲切的声音,让我们全家感到春天般的温暖。十多年来,王皎一直像亲人一样关心照顾着我们,就像我的亲妹妹。在我们全家感到艰难困苦、生活窘迫的时候;在我们为孩子的学费一筹莫展的时候;在家人为了我的病付不起医药费而欲哭无泪的时候,是王皎,她就像冬日里的一缕阳光,照亮了我们的心田,温暖着我们的生活。王皎同志对我们无私的奉献,使我感到像我这样的残疾人没有被社会遗忘,深深感到和谐社会的美好。”这是一封用朴实的语言、发自内心寄来的感谢信。

  14年间,王皎往返于市区和郊区之间,始终坚持帮助那岩一家,经历了这个家庭从无助到幸福的整个过程。如今那岩一家已经过上了好日子,盖起了四间大瓦房,王皎也俨然成了这个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王皎热情地为群众办理户口业务。资料图

  便民不计距离远近——被称为“亲闺女”

  “无论您走到哪里,只要您需要我的帮助,您永远是我服务的对象。”王皎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辖区居民张敏繁的老伴是农村户口,2000年3月,她来到派出所咨询如何将老伴户口迁入哈市。王皎向老人耐心解释户口政策,怕老人记不住,又将申报项目和自己的电话写在纸上,嘱咐张敏繁说:“您年龄大了走路不方便,材料准备好后我到您家去取。”半个月过去了,王皎始终惦记着这件事,看到老人没有再来电话,她便主动与其联系。原来老人材料已经准备齐全,但是得了感冒,子女又不在身边,所以没能送去。王皎就主动来到老人家,并送去了感冒药。事后,王皎又将审批下来的迁移证送到张敏繁家中,圆了老人的心愿。此后老人逢人便说,王皎比她的亲闺女还亲。

  2007年,已全家迁居深圳的张敏繁老伴去世。由于户口仍在尚志派出所,其女陆淑香试着给王皎打电话,询问不回哈市能否将户口注销。王皎告诉陆淑香将手续邮寄到派出所,她会帮助办理,并询问了张大娘的身体情况。2008年,张敏繁需要办理退休手续,又找到了王皎。这事本来与派出所的业务没关系,但王皎觉得只要能帮助群众就该尽力。她利用休息时间,到社区开证明,去社保局跑手续,忙活了半个月终于将张敏繁的退休手续办好并邮去深圳。事后,陆淑香给王皎来信:“尊敬的王姐您好,非常感激您这么多年来对我们家的关心和帮助,从您身上让我看到了人民警察高贵的品德和一心为民的真诚。在此,我祝您及您的家人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惠民不计个人得失——百姓心中的“能人”

  生命的意义是为了服务,生活的价值是为了奉献。面对各种荣誉,王皎没有骄傲,她依然安心的工作在户籍窗口,因为她从心底里热爱这份工作,甘心默默奉献,毫无怨言地坚守在公安战线的最前沿。她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在她的户籍室里增添了等候的座椅、饮水机、书报刊、老花镜、笔和便签以及糖果、雨伞等等,从最细微之处体现爱民为民之情。她尊老爱幼,热情服务,尽心尽力为群众排忧解难,为和谐警民关系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2012年春节前夕,辖区居民王帆从沈阳打来电话咨询,她要往沈阳迁户口,并打算在春节放假前办理完落户,但她没时间回哈尔滨,在哈市又没有亲属,所以想请王皎帮忙办理,王皎欣然应允,告诉王帆把准迁证寄到派出所即可。两天后王皎接到来自沈阳的快递,当天就为王帆办理了户口迁移,但是联系快递公司时,才知他们已经放假不再上门收件,为了尽快让王帆收到户口迁移证在沈阳办理落户,她下班后立即奔向最近的邮局,由于天冷路滑,王皎几次险些摔倒,终于在邮局下班前赶到,并将迁移证寄了出去。两天后,王皎收到王帆发来的短信:谢谢王姐,快递已收到,祝您新年快乐,工作顺利!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为了拓宽服务群众的渠道,王皎也开始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来解决群众的新需求,她先是在“网上警务室”开通留言服务,帮助天津的一位群众查找了原始的户籍档案,之后又建立了警务QQ,为辖区百姓解答办理户口、身份证等相关业务,拉近了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

  2012年“十一”过后,王皎为了扩大服务范围又开通了手机微信,从手机到微信,从咨询如何办理身份证,到办理购房落户的程序等等,王皎是有问必答。群众的支持给了王皎莫大的鼓舞。现在微信已经成了她工作的一部分,除了提供咨询服务外,她还在微信中不断更新户口政策,以及节前防盗等安全常识,还把自己平时学习到的“正能量”分享给微信中的百姓朋友们。

  2013年的春节,来自微信和手机短信的祝福纷至沓来,对于王皎来说百姓的认可和赞誉就是最高的奖赏。

  从三尺平台到网络的空间,从辖区群众到不知姓名的百姓朋友,王皎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爱心,践行着雷锋的足迹,为和谐警民关系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责任编辑:彭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