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真情时刻
搜 索
用爱融化贫困流浪孩子内心坚冰—记同江"爱心妈妈"刘海荣
2013-03-06 14:56:42 来源:东北网  作者:王立峰 杨林川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3月6日讯 (王立峰 记者 杨林川)在佳木斯同江市有这样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女性,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她收养了40多名贫困、流浪和孤残儿童,无偿教他们读书,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对待他们就像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她用慈母般的爱心浇灌着那些残缺的童心,使这些孩子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之火。她就是有着“爱心妈妈”之称的同江市长发社区居民刘海荣。

刘海荣辅导孩子们学习。同江市委宣传部提供

  “每当见到那些流浪的孩子,在我面前红着眼圈、咽喉不停地上下抖动,眼泪簌簌地往下流时,我的心里就特别不是滋味。”也许是天生的母性泛滥、也许是作为教师的职业使然,刘海荣今生注定与那些贫困流浪孩子有缘。今年56岁的刘海荣,1985年毕业于依兰师范,成为依兰县林业大顶子山林场的一名小学教师。

  那时刘海荣一家的生活并不宽裕,家里有三个子女需要养育,还得照顾双方的老人,但刘海荣还是收养了第一个孩子--刘玉荣。看到自己所教的学生刘玉荣家庭生活较困难,刘海荣就把她接到家中吃住,还从生活费中省出一部分钱给她买衣服和鞋子,坚持悉心地照料小玉荣的生活。

  1993年刘海荣随丈夫把家搬到了同江,一份伟大的母爱也被带到了这个边境城市。2003年6月,一个偶然的机会,她收养了一个叫张雪明的12岁流浪男孩。这个孩子由于在外面流浪时间比较长,养成了抽烟、偷东西、说脏话等许多不好的习惯。一开始着实令人头疼,尤其是刚到刘海荣家时,经常偷邻居的东西。虽然都不是什么值钱物件,但却给左邻右舍的生活带来了不便。因而大家对她收留这个孩子十分的不理解,家人也对这件事也不支持。

  当时刘海荣的三个孩子都在上学,条件也挺困难。面对家庭的困难处境和周围人的不理解,刘海荣经过了复杂而艰难的思想斗争:“我要是不留他的话推向社会了,他就会被坏人利用或者是去学坏,最后他可能要犯罪,一旦听说他犯罪了,我曾经认识她,我并没有帮助她,因为我是老师,又是妈妈,如果不管她的话,我会后悔一辈子,于是我决定留下来了。”这一留,就是整整三个春夏秋冬,在这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刘海荣的心全都扑在了张雪明这个流浪儿的身上,用真情、用真心悉心照顾和教导,终于融化了这个从小缺少社会关爱、几乎被社会放弃的流浪儿童内心的坚冰。

  三年后,张雪明学会了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课程,能够独立地写一些简单短小的文章,并且逐渐懂得了做人、做事的道理,改掉了小偷小摸、抽烟等坏毛病。在公安机关的帮助下,2006年他回到久别的亲属身边,成为一个自食其力、行为规范的青年。

  作为一名曾经的教育工作者,虽然离开教育岗位多年,但从来没有放弃这份事业,刘海荣告诉记者,她的事业和所有的快乐、追求就是让贫困儿童、孤残儿童、流浪儿童都能得到一份浓浓的母爱,并成为一个懂事、知道怎么生活、走人生正道的人。

  2007年,刘海荣收留了一个叫汪国军的小男孩,他家境比较贫困,父母有不同程度的智障,孩子缺乏基本的家庭教育,甚至连一些简单的为人处世的道理都不怎么懂。面对这样一个常人看来棘手的任务,刘海荣的爱心再一次的爆发,她收留了男孩。

  为了使他能够再一次重返校园,刘海荣东奔西跑帮助孩子在第二中学俄语班找到了学习的机会。刘海荣深知,知识是孩子们的必需品,而品德却是决定孩子一生命运的砝码。因此在每天放学后,刘海荣一边辅导他功课,一边教这个孩子忠、孝、仁、义、礼、智、信和一些基本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尽管孩子们的脸上还是那样的懵懂,但是刘海荣坚信这会在他今后的路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过一番启发、引导,终于使他懂得了一些做人的基本礼节,知道了什么叫荣辱羞耻、知道了做人得有尊严。如今这个孩子已经20岁了,也已经凭着自己的能力在社会上谋到了一份职业,刘海荣也觉得自己完成了一个当老师、当妈妈应该做的一切。

  二十多年,刘海荣陆续救助了40多个孩子,他们中有孤儿,有单亲家庭、贫困家庭的孩子。这些孩子有的是通过邻居朋友介绍来的,而大部分孩子却是刘海荣听说了他们家庭的困难后,主动找来的。

  同江市委宣传部王立峰多年来经常采访刘海荣,与她成为了好朋友,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那些孩子是不幸的,因为失去了亲人,因为不得不面对贫困,他们又是幸运的,因为遇到了心怀母爱的刘海荣。在这里,他们重新感受一份浓浓的母爱,重新看到了生活的阳光”。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