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7日讯 “网上购票的人因为线路拥堵想到窗口碰运气;窗口购票的人又因为网络能够打出两天的提前量试图转战网络”,今年春运,不少人陷入了———
为期40天的2013年铁路春运将于本月6日落幕。虽然今年春运铁道部门将网络、电话购票预售期由12天延长至20天,但“一票难求”、“运力不足”仍然成为今年春运期间被提及最多的高频词汇。“网上购票的人因为线路拥堵想到窗口碰运气;窗口购票的人又因为网络能够打出两天的提前量试图转战网络”,今年春运,不少人都陷入了这种“围城效应”。
铁路部门设置自助取票机,方便网络购票成功后取票的乘客。本报资料片
现状购票方式多依然票难求
今年春运,铁路部门将电话、互联网车票预售期调整为提前20天,普通窗口车票预售期提前18天,很多乘客都将目光投向电话、网络购票这一“阵地”。今年春运首日,哈尔滨火车站每个售票窗口前仅有七八名乘客排队购票。这与去年同期每个售票窗口前20人左右购票的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网络虽然打出了“提前量”,不少乘客网络购票却还波折连连。
2月16日一早,市民小刘便早早起床网购3月7日到广州的车票。登录网站时还有余票,但20多秒后填好相关信息再看,“一张票都不剩了”。
和小刘一样,市民李先生网上预订车票也受挫了——2月2日,他在网上购买哈尔滨到天津的硬卧车票,开始还算顺利,但是几分钟后网站却显示“出票失败没有足够的票”,李先生重新预订多次均未成功。只好拨打95105105订票电话,“当时电话很通畅,但到了最后还是被告知‘所需要的车票已售完’。当时恨不得马上去车站窗口试试运气。”李先生说。
出路解决“买票难”期待“组合拳”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高铁专家王梦恕看来,春运车票“一票难求”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客流过于集中。“在同条线路上,我们的运能起码是国外两到三倍,但在这么短短的7天假期,即使把所有的火车都调出来运送旅客也不够。”
而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赵坚则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春运“买票难”正是我国大规模人口流动的必然结果。赵坚说,春节期间“候鸟式”迁徙的背后,是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体现,“因此,尽快缩小地区经济差距,减少春节间的巨大迁徙量,也是解决‘购票难’的另一方式”。
铁路部门一名业内人士则表示,相关部门应整合现有运力,继续提升运力空间。“中国交通运力大体上能满足旅客的需求,关键是怎样科学整合好现有运力”。他说,相关部门应对乘客春节回家的方式进行有效分流,继续提升运力空间。“如在加紧高铁建设的同时,也要把公路、民航、船舶的潜力发挥出来,形成春运‘组合拳’,扩大旅客选择余地”。
分析网络还是窗口购票陷入“围城”
数据显示,1月16日,12306网站售票量达285.5万张,当天网上支付占全铁路客票发售总量的比重接近40%。而去年整个春运期间,互联网售票比重最高值也仅为20%。
可以看出,乘客已逐渐将互联网作为购票的主要渠道。但李先生、小刘的遭遇,却也再次说明这种“高科技”的购票方式,同样不能完全满足乘客的购票需求。
而他们不知道的是,在他们对着电脑叹息的同时,很多在车站购票窗口买票的乘客也正面临着车票已经被互联网购票乘客“捷足先得”的困境,而窗购中的许多人,也有上网买票的“梦想”。
一方面,一些紧俏线路车票放票后,几分钟甚至几十秒内就会被网上预订一空。两天后,乘客即便第一个在窗口购票,也很可能空手而回;另一方面,网络拥堵很可能使乘客错失购票良机……本地一位社科专家指出,“网上购票的人因为线路拥堵想到窗口试试运气;窗口购票的人又因为网络能够打出两天的提前量想转战网络,今年春运,不少人都陷入了“围城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