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送子车”该不该拿油补?
2013-03-07 16:27:56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栾微 褚晓静 王健泽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3月7日讯 由于多数学校无力承担购买校车的能力,“送子车”在哈尔滨成为校车的有力补充。很多送子车公司的负责人表示,“送子车”行业属于微利,并同公交车、出租车一样,带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但却没有获得同它们一样的补贴。在人力成本上升和燃油等运营成本增加的情况下,“送子车”的运营并不容易。如此下去,“送子车”企业的发展越来越艰难,挺不住的就会退出市场。最终的结果是孩子们无车可坐。他们希望,政府能对“送子车”企业给予一定的补贴。

  一台车一年只赚1600元

  根据国务院公布施行《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接送小学生的校车,必须使用按国家标准设计和制造的专用校车。不能满足需求的,使用取得校车标牌的其他载客汽车的过渡期限为4年。这也意味着,哈市大多送子车企业,要想接送小学生,最迟要在4年内进行车辆更换,且新增“送子车”必须是国标专用校车。

  这着实让很多送子车企业感到为难。金苹果接送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在哈市“送子车”企业中算是中等规模,共有80多台“送子车”,其中60台是8座松花江微型,20台14座金杯面包。仅从这一换车规模上来看,4年之内过渡成同样运载能力的30台国标车需要约600万元,平均每年企业要投入150余万元。“像我们这样的中小型企业,一年要拿出这么多钱换车未免有点不切实际。”总经理郎阿娜说,这一经济制约,也将许多现在合格的送子车公司会被拒之门外。

  “干‘送子车’这行,利润很低。”郎阿娜给记者详细算了一笔账。一台松花江微型面包车购进价格大概4万元,运营期限为6年,平摊到每个月成本近600元。一台车一个月的油费、保养费、保险等加起来大概要1200元,驾驶员每月工资2200元左右,一台车每月的开销大概在4000元。一般情况下,每台车每天接送两趟学生,以平均每个乘车学生缴纳300元计算(哈市统一定价为245元起/3公里,每多1公里车费增加15元),一台“送子车”每天跑两趟的月实际收入约为4200元,刨除各种成本后,每月净剩只有200元。“‘送子车’一年只运营8个月,总共加起来一台车一年下来也就能赚1600元。”郎阿娜说,“这还不算车辆更新的费用,要是赶上车辆淘汰多,公司还要倒贴钱。”

  哈市一家送子车企业的负责人坦言,“送子车”的生意并不好做。在哈市市区,一台松花江微型面包车的“送子车”,算上二环费、保险、检车、燃料费等,如果一天仅接送一圈,一个月就要赔钱,所以很多送子车企业只能利用中小学上学时间不同,一天接送两趟才能盈利。


 

  具有公益性却享受不到补贴

  “‘送子车’本身具有社会公益性,如果只靠车主一方来支撑这个行业,实在没有这个实力。”哈市多家送子车企业负责人均表示。

  哈尔滨金苹果接送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郎阿娜说,“送子车”作为公交、出租车的补充,解决了孩子上下学问题。但是,除了接送学生,平时不能去拉别的活,在一定程度上担负着社会公益职能。理应获得政策补贴的支持,但现实却遭遇补贴盲区。由于处于这种“尴尬”境地,送子车企业一直享受不到油价上涨补贴等国家行业政策的补贴。

  与“送子车”行业的微利相比,出租车行业利润丰厚,还获得了补贴。2007年,出租车驾驶员王师傅以6万元的价格在哈市一家出租车公司承包了一台出租车。王师傅自己干夜班,每天17点接班直到凌晨2点左右收车,平均日收入近400元。白班司机每天交给王师傅的费用是120元。王师傅刨除每天的油费140元和交给公司146元的“份子钱”,一天平均净赚234元;一个月若干满30天,再刨除车辆正常的维修养护,收入为6700元左右。除此之外,每年王师傅还能得到2万多元的出租车燃油补贴。

  哈市首个购得“大鼻子”校车的企业负责人表示,“大鼻子”校车作为送子车公司所属车辆,落户时只能落为客车,因此也无法获得补贴和政策上的优惠。记者从哈市相关部门了解到,《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出台之前,“送子车”既未归入公交类,也未并入出租车类,交管部门也一直都按租赁类进行管理。因此,享受不到油价上涨补贴等国家行业政策。

  哈市一家送子车企业负责人表示,去年4月10日国家就出台了《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其中明确说明“支持校车服务所需的财政资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担”,可快一年了,政府如何扶持校车的办法仍没看到。这让越来越难以为继的“送子车”经营者已经失去了耐心。


 

  “送子车”希望政府“加油补气”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巨大的成本压力、无利可图的经营现状,是“送子车”经营者面临的窘境,他们期盼政府尽快采取措施,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为已经“跑不动”的送子车“加油补气”。

  哈市“送子车”市场是自发形成的,最早的“送子车”是上世纪末出现的,几乎没有任何准入门槛,处于无序经营状态。2001年末,交通管理部门颁布《关于加强机动车租赁业管理的通告》,正式将送子车行业纳入管理范围。那时候,哈市只有10家送子车公司、500多辆“送子车”。2007年9月1日,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出台《哈尔滨接送学生车管理暂行办法》,这是国内第一部“送子车”由政府出台的规章制度,一时成为很多外省市规范“送子车”市场的借鉴。10多年间,哈市的“送子车”队伍壮大了近4倍,送子车公司数量也增加到30余家,但管理模式和经营模式却处于停滞状态:定价是市场调节价,并没有具体规定,没有被列入国家正式营运车的序列当中,享受不到各种补助和补贴。

  省社科院研究员董鸿扬说,近两年,校车安全、学校是否增加校车、“送子车”难找等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董鸿扬认为,“送子车”的问题不能单靠政府主导,还应该集合社会和政府的力量共同监管。“送子车”和出租车、公交车一样都是运营车辆,只是服务对象不同,“送子车”虽然是以营利为目的,但同样担负着一定的社会公益职能,同样缴纳营业税等各种费用,却没有类似公交车、出租车的任何政策补贴,还需要政府和企业合力共同解决这一问题。所以,在解决“送子车”审批规范行业秩序的同时政府也应该投入部分资金给予“送子车”相应的政策补贴,提高企业利润,让企业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省政协委员孙志勇表示,“送子车”本质与校车相同,同样具有社会公益性,政府对这一行业应适当“伸手”帮一把。孙志勇建议,可适当给予“送子车”企业一些经济补贴和政策上的优惠,比如在寒暑假期间对“送子车”临时开放旅游等客运市场,一些学校开运动会、郊游时也可同送子车企业订车,既能增加其收入,又能补充市场运力。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