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政协委员建议多管齐下为龙江农民增收加把劲
2013-03-08 09:48:59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郭铭华 常春晖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日报3月8日讯 “怎样才能让农民增收致富”是个时谈时新的话题,解剖好它,才有助于增强农民福祉。

  中央对“三农”问题始终高度重视,频出政策保障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进入“十二五”,随着粮食产量和政策补贴投入都已达较高水平,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逐步弱化,粮食主产区农民粮食增产难、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农业生产成本快速提升等影响增收难题迫切待解。

  如何在“粮满仓”的同时也让农民的钱袋子尽快“鼓起来”,引起我省全国政协委员的热议,并纷纷为此支招。

  问题1

  农业收入难增

  直补增长空间小比较效益下降

  “我省农村居民收入途径相对单一,粮食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粮食收入增长后劲如今明显不足。”

  赵雨森委员将其原因归于两点:一是粮食产量大幅度增产难度加大。受农业生产耕地资源的限制,今后农作物播种面积增加的空间小,粮食单产受新的栽培技术推出速度及投入边际效益的影响使增产的难度加大。二是粮食产品市场价格上升空间有限,粮食产品价格受国际、国内市场供求的影响波动较大,对粮食价格上涨拉动农村居民增收的作用不能期望过高。

  支招强基保量求稳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2 %来自粮食收入,粮食产量的高低对农民收入多少举足轻重,增加收入首先要保住基数,这个基数就是保障粮食产量稳定,保障粮食产能安全的重要举措就是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赵雨森建议,国家应在财政支出项目中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农田基本建设,或从土地转让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农田基本建设投入,逐步推动农田水利化和机械化,提高粮食主产区抗灾减灾能力,减少粮食产量波动,确保粮食主产区农村居民“农业收入”增长。

  问题2

  直补增长空间小

  政策效应是“十一五”期间农业收入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刘宗明委员提出,农业税免除,种粮直补、农资、良种和大型农机购置各种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保护价政策的拨付和实施等,使农民得到了直接实惠,增加了收入。他认为,“十二五”期间政策补贴的基数已经增大,在此基础上依靠直接增加补贴来增加收入的增幅很难超过上期水平。

  支招健全利益补偿

  刘宗明建议,国家应在适当提高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综合补贴标准的基础上,逐步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应以粮食产量、商品量等为依据,每年给予粮食主产区、种粮大户及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定补助,用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激发种粮积极性,保障粮食稳产、增产和高产。”

  问题3

  比较效益下降

  近年来化肥、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逐步攀升,直接使农业生产成本增大,减弱了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另外,农业劳动力人工成本不断提高,间接影响了农村居民增收。农业生产的高投入高成本降低了农村居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弱化了强农惠农政策带给农村居民的实惠。

  支招加速机械化进程

  农用飞机在万亩大稻田上空喷洒作业的景象是黑龙江现代化大农业的经典画面之一,也是土地规模化、耕作机械化、农业科技化的集中体现,同时更是扩大农业比较效益的体现。田在玮委员提出建议,大力推广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通过连片地块优先作业和降低收费标准方式,积极引导鼓励农户连片种植,采用大型农业机械联合作业,提高农机作业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问题4

  生产资金不足

  很多农民要扩大现有生产规模,新上致富项目面临资金短缺制约问题。刘宗明在调研中发现,由于缺乏资金,少数致富本领强的农民无法扩大再生产,制约了其增加收入;还有少数困难农民,由于在兴建住房、子女上学等方面支出过大,没有资金用于粮食生产,只能靠借钱种地,无形中增加了其粮食生产的成本。

  支招放宽信贷政策

  刘宗明建议金融部门放宽粮食主产区资金信贷政策,真正为那些科技素质高、致富本领强的农民增加贷款金额,支持其新上项目和扩大生产规模,力争通过资金支持,加快致富步伐。同时,“对少数确实因资金不足无法开展生产但具备还款能力的农户放宽贷款条件,避免因高息民间借贷导致种地成本升高的现象。”

  问题5

  农业产业化缺位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缓慢,表现在两个方面。”赵雨森说,农村的生产经营没有形成规模化,社会化服务体系也不健全,使农民的生产经营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不利于参与市场竞争。同时,各级政府在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建设上也不到位,不利于提高其产品附加值,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支招优化产业格局

  赵雨森建议,大力调整农业结构,是农村居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应加快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改变仍比较传统的产业格局,发展效益农业和品牌农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问题6

  劳动力转移难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变窄。”对于这一认识,田在玮委员向记者讲述了他的看法:国家的“十二五”规划突出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增长预期指标下调,GDP增速的降低会挤压企业用工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产生不利影响;另外,当前,搞多种经营来拓宽收入渠道的农民不多,部分“老守田园”“不愿离乡”的认识影响了致富步伐。

  支招推进城乡一体化

  我省人均土地面积较多,农忙时劳动力需求大,农闲时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多,“引导劳动力就近转移是促进农村居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应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田在玮说,一是小城镇建设和二三产业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可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二是由于工作地点离家近不但方便农民照顾农业生产挣到工资,长远来看还能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责任编辑:张隽珊

【专题】行进中国,深化改革进行时 2015全国两会 东北网诚意巨献

【专题】2014全国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