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你幸福吗”之哈尔滨答卷——幸福榜单见证“民生至上”实践
2013-03-08 10:12:56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姜雪松 孙玉红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3月8日讯 在《CCTV经济生活大调查(2012—2013)》最新发布的“中国幸福城市”榜单上,哈尔滨居民幸福感排在全国104个城市的第三位。这是哈市首度跻身幸福城市全国三甲。

  和这个调查结果相互印证的是,几天前国家统计局哈尔滨调查队组织的2012年度万人《民生民意评价调查》发布结果:2012年,我市城乡居民幸福度为90.3%,首次超过九成,比2011和2010年度调查结果高4.1和4.8个百分点。

  两张“幸福榜单”几乎同时出炉,并且不约而同地点出了冰城幸福指数攀上历史新高。

  这并非偶然。

  幸福是和谐社会最具分量的人本指标。“晒晒”哈尔滨的“幸福家底”,不难发现,幸福感大幅提升的背后,正是过去一年来哈尔滨经济大跨越、社会大发展、民生大改善的动人图景。

  幸福看点之一 民生给力

  幸福不幸福,百姓最有发言权。

  2012年底,道外区桥头屯居民张红梅一家三口搬进群力新区的民生尚都小区。从低矮易涝的棚户区到宽敞明亮的电梯房,身为全市数万户保障房受益者中的一员,张红梅过了平生最开心的一个春节。她说:“不用说别的,我家现在的厨房都比原来桥头屯的屋子敞亮,你说这心里能不敞亮吗!”

  心里敞亮,是百姓对幸福生活的质朴解读,也是对政府工作的最高褒奖。

  2012年,哈市以民生优先为指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百姓更多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民生账单”上写满了幸福。

  幸福是收入快提升。2012年,哈尔滨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22500元和11443元,增长12.3%和19.1%,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幸福是居者有其屋。2012年,全市开工建设保障房3.9万套,竣工51557套,为1.6万户群众提供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补贴,超额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目标。

  幸福是就业有岗位。2012年,我市持续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城镇新增就业12.6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以内,转移农村劳动力138.3万人,成为全国创业先进城市。

  幸福是生活有保障。2012年,我市养老保险政策实现全覆盖,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均增加206元;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年度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25万元和11万元;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月410元和每年1718元;为35万户困难群众发放社会救助金11亿元。

  幸福是社会更安全。2012年,我市大安全社会治安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刑事案件发案总量在副省级城市中最低,重特大公共安全事故大幅下降,公众安全感满意度达94.6%,信访积案化解率达80%,88.9%的群众表示平安创建活动给本地的社会安全带来改善。


 

  幸福看点之二 城市蝶变

  “哈尔滨变得更美了,就像一个欧洲的城市。”站在两侧楼体改造一新的友谊路上,来自湖北的游客李先生情不自禁地赞叹,“哈尔滨不愧东方小巴黎的美誉。”

  “变美的城市”不仅是外地人的直观感受,更是本地人的幸福源泉。过去一年,哈尔滨双管齐下,通过大手笔拆违和精细化城建,迅速改变了城市面貌,提升了城市形象和管理水平。

  2012年,哈市以努力让百姓生活的城市更规范为目标,着力拆除违建,累计拆除违建1万余处、371万平方米。拆违力度之大,堪称空前。这一举措赢得了市民的广泛支持。

  在《CCTV经济生活大调查(2012-2013)》中,生活安定和公平正义被受访者认定为“美丽中国”最重要的两个要素。从这个意义上讲,以创造宜居生活环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指向的拆违,不仅顺应了民心,也提升了百姓的幸福感。

  在大力拆违的同时,哈市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目标,强化高标准规划建设管理,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环境质量和形象品位,让哈尔滨市大气、洋气、神气的城市风格进一步彰显,也让幸福成为一项项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

  过去一年,城市交通更完善。全市新建改造各类道路146条、桥涵34座,地铁1号线通车试运行,哈西站建成使用,哈大高铁正式开通,城市立体化交通网络初步形成。

  过去一年,百姓出行更方便。新建停车场34个,新增停车泊位3.45万个,新增、更新大容量公交车600台,23座新型公交场站投入使用,成为“公交都市”全国首批创建单位。

  过去一年,生态环境更宜人。哈市推进森林城市建设,新增绿地250公顷,完成造林13.7万亩,“三沟”结束了污水直排松花江的历史,松花江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下降3.7%。

  过去一年,市民生活再优化。全市改造水、电、气、热管网2147公里,拆并小锅炉505台,新增供热能力2600万平方米,维修老旧住宅1000万平方米,城市运行保障水平大幅提升。

  城市的“蝶变”,更拉动了旅游业的大发展。2012年,哈市成功打造了“迷人的哈尔滨之夏”城市品牌,在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评比中名列第二位,旅游总收入达553亿元,增长20.5%。这些无疑也增添了冰城市民的自豪感、幸福感。


 

  幸福看点之三 “创城”提劲

  2012年,哈尔滨迈出了“创城”的脚步,开始冲刺“全国文明城市”这一最高荣誉,并于年底取得优异成绩:在全国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中位列省会和副省级提名资格城市第三名。

  “创城”丰硕成果的背后,是城市软实力的提升。这也是为冰城百姓的幸福感加分的另一关键所在。

  “创城”一年来,哈尔滨文化建设不断加强。“迷人的哈尔滨之夏”、中华巴洛克历史街区、“哈夏音乐会”、湿地旅游、“冰雪节”等品牌活动享誉世界。此前,哈尔滨还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城”称号。

  “创城”一年来,哈尔滨志愿服务不断深化。“李庆长共产党员服务队”、“夕阳红老年志愿者服务队”、“雷锋车队”等一批志愿者服务队成为冰城一道道亮丽风景。

  “创城”一年来,哈尔滨道德楷模不断涌现。见义勇为的谢尚威,新时期农民致富带头人张宝金,勇救落水者的杨惠、苏泽军……他们为城市精神家园增添了一笔笔道德财富。

  不仅如此,在过去的一年里,面对从佳木斯前来救治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热血的哈尔滨市民深情呵护;面对旅游途中遇难的台湾司机,豪爽的哈尔滨游客慷慨捐款;面对肆虐的“布拉万”台风,勇敢的哈尔滨人挺身而出……这些善行义举,凝聚并诠释了以舍己救人的奉献精神、珍爱生命的高尚情操、助人为乐的大爱情怀、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为内涵的“哈尔滨风尚”,让哈尔滨成为一座感动之城、幸福之城。

  提升之力带来变化之美,“创城”中的哈尔滨正变得更美丽、更宜居、更充满活力。

  幸福不仅是客观指标,也是一种主观感受;幸福不仅是物质财富,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哈尔滨跻身中国幸福城市三甲不仅仅是荣誉,更昭示出一个简易的道理:在GDP已非发展唯一指向的当下,只有民生优先的发展取向、诗意栖居的生态环境、乐观向上的城市精神才足以让市民享有较高的幸福感。

责任编辑: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