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8日讯(记者 李博) 3月8日,国际妇女节,这个纪念世界劳动妇女为争取和平、民主、解放而战斗的日子。而今天,到处充盈着温暖的关怀,来自爱,更来自尊重。李晶是一名有着海外研学背景的科技工作者,今年43岁,目前就职于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当她的世界变得开阔,如何去看待生活,人们不禁反问。
李晶同美国农业部实验室同事合影照。
李晶为学生指导。东北网记者 李博 摄
对于女科技工作者,大多数人认为她们是充满神秘色彩的,对待工作狂热,勇敢且坚韧,默默的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在充满未知的领域中探索前行。
而当这样一位女性站在自己面前时,她的端庄与独特气质,话语中透出的睿智与坚定,依然让人充满好奇。
91年从哈尔滨师范大学本科毕业,攻读硕士学位,而后顺利考到东北农业大学工作。从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在李晶看来这样的一个过程只是脚踏实地、按部就班努力的结果。
“我没有太远大的理想,在大学刚毕业的时候,也只是希望将来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一份稳定的收入,于是很努力的读书,考到高校成为一名老师”,李晶说的很实在。
“在学校这样的一个环境下,我们需要时刻不断的充实提高自己,才能真正为人师。通过学术领域的不断深入,在科研项目中探索发现,渐渐的我发现其中的美好而乐此不疲”,李晶目前主要从事植物次生代谢的研究,为培育具有抗癌活性的功能蔬菜提供理论依据。

李晶指导农大本科生植物野外实习。
李晶和丹麦哥本哈根环城长跑队友合影。
而对于这份美好的由来,李晶谈到了自己2005年—2008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博士后生活。她说那段经历尤其让自己对人生产生了许多新的看法。
远离亲人朋友,初到丹麦,一切似乎都不顺利,身处异乡的孤独感时刻萦绕着自己。而在开展的科研工作上,经过前期的论证分析开始艰苦的实验过程,八个月后确是假设和推论完全失败的重击,重新回到原点的失落,李晶一度陷入挫败的阴影中。
李晶告诉记者,她在丹麦的合作导师芭芭拉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生活就是这样,你肯定会遭遇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与痛苦,但是,当你懂得如何面对失败的时候,你离成功就不远了。
丹麦被称为世界上快乐指数最高的国家,而当李晶看到导师芭芭拉教授56岁还依然参加篮球比赛和自行车拉力赛,生活中的她自由快乐充满激情;同事62岁的实验管理员切瑞,尤其喜欢长跑,在参加哥本哈根环城长跑运动时,竟像年轻人一样跳着迪斯科。李晶感慨地说:“那里的女性自由无拘束,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在意结果,享受其中,以如此的态度和心境,她们生活的很快乐。”
回国后,李晶更加积极放松的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先后主持了“欧盟玛丽居里国际交流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主要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Plant Physiology和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上。获得了国家教育部霍英东教学成果奖。
对于目前的李晶来说,她认为现在的自己很平静,能够坦然的面对成功与失败,快乐的享受工作和生活。当记者问到“认为什么样的女性最美丽”时,李晶自信满满的说:“做好自己,并带给别人幸福与快乐,这样的女性最美丽!”。

李晶在农大的实验室内。东北网记者 李博 摄
李晶作学术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