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北京3月9日讯(记者 孙晓锐)日前,全国政协委员何小平在参加分组讨论时指出,近年来我国湿地保护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距离中共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我省的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是我国保存相对完整、生态区位和功能重要,且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示范性的湿地生态系统。建议国家将这两大平原宝贵的湿地作为湿地修复保护工程上升为国家战略。
全国政协委员何小平。东北网记者 孙晓锐 摄
在谈到松嫩、三江两大平原湿地修复保护工程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必要性时,何小平说,松嫩、三江两大平原是我国东北经济社会发展十分重要的地区,总面积2960万公顷,占黑吉两省国土面积的45%,有14个市、62个县(市、区),人口超过3000万,是我国东北主要的生产生活区及重要商品粮主产地。现有湿地331万公顷,湿地率11.2%,其中沼泽湿地228万公顷,约占全国沼泽湿地五分之一,是我国最大的平原沼泽湿地分布区,也是世界最大的丹顶鹤、东方白鹳等珍稀水禽迁徙繁殖地。虽然黑龙江省加大了湿地保护恢复力度,在该区域恢复湿地近万公顷,但是湿地面积萎缩、功能退化的趋势依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松嫩平原沼泽湿地自1980年的291万公顷减少到目前的158万公顷,30年时间减少了46%。三江平原沼泽湿地面积建国初期500多万公顷,2000年减少到120多万公顷,减少了76%。同时,湿地污染也在逐年加重,水质已经成为影响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因素。两大平原湿地缺水问题日益严重,扎龙、向海等国际重要湿地需要靠人工补水维持基本的生态功能,挠力河沿岸的七星河等5个湿地保护区严重缺水,部分河段出现断流现象。此外,两大平原有扎龙、向海等7处国际重要湿地,是我国国际重要湿地数量最多的区域,还有兴凯湖、乌苏里江等界江界湖,如不迅速扭转湿地面积萎缩和功能退化的趋势,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国际形象,也势必影响我国东北、华北乃至全国的国土安全、粮食安全、生物安全和水环境安全。
由于湿地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决定了湿地保护不是一个省区、一个部门、一部规划就能做好的,必须像三江源湿地保护、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一样,在国家层面给予高度重视,做到区域联合、部门合作、规划衔接,集中优势兵力打组合拳,才能从根本上遏制湿地面积减少、功能退化的趋势。两大平原湿地保护需要在国家层面给予支持,国家也需要在该区域开展示范工程,在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摸索路子,总结经验。为此,将两大平原湿地生态修复保护工程上升为国家战略势在必行。
何小平说,将松嫩、三江两大平原湿地修复保护工程上升为国家战略具有良好的工作基础。我省具有较为完善的湿地保护政策和法规体系。1998年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的决定》,全面停止开垦湿地。2003年出台了《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开创了我国湿地立法的先河。此外,2012年黑龙江省开始实施了省级湿地保护补助,为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奠定了基础。我省还建立了湿地保护管理体系。经过多年抢救性保护,两大平原目前已建59处湿地自然保护区和20处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281万公顷,基本形成了湿地保护网络。黑龙江省成立省湿地管理领导小组和湿地保护管理中心,逐步加强了市、县、区各级湿地管理机构建设,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此外,我省湿地保护项目示范体系和扎龙湿地长效补水机制也建立完成。
何小平建议,国家应制定区域湿地保护规划。建议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高层次、长远性、操作性强的两大平原湿地修复保护工程规划,统筹区域管理;国家应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一是率先在该区域实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两大平原湿地为全国提供大量的生态产品,为保护湿地,各级政府、湿地所有者丧失了巨大的潜在收益,做出了重大牺牲,只有实施生态效益补偿,才能保障湿地保护与利用持续发展。二是建立湿地生态用水保障机制。一方面湿地在调蓄洪水、净化水质、补充地下水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湿地需要水的滋养,没有水就没有了湿地。目前湿地生态用水无法得到有效保障,需要国家在流域水资源管理层面建立湿地生态用水保障机制。三是对国际重要湿地、湿地自然保护区内存在的耕地,开展湿地恢复和重建工程,对核心区内居民有计划的实施生态移民;同时要理顺管理体制。解决湿地保护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的问题。湿地保护管理不宜实行属地化管理,应按流域建立垂直的管理体系。建立湿地红线制度,对红线内的湿地严防死守。将湿地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将湿地面积、湿地率、保护率等指标纳入地方官员的考核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