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3月12日讯 正月十五一过,大批农民工陆续返城,而他们的子女——留守儿童不得不再次面对远离父母的时光,这些孩子的心理问题再次引人关注。

心理咨询师在为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
近年来,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迅速向城市转移,农村留守儿童日益增多。权威调研显示,哈市农村现在有“留守儿童”19100余人。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地感到孤独、郁闷、内向、不合群、自卑,少数甚至出现自闭倾向。作为特殊儿童群体之一,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究竟谁来关心?对此,记者近日进行了走访。
道里区太平镇的刘宇建(化名)今年9岁,读小学2年级。刘宇建皮肤黑黑,身材稍显瘦小。刘宇建告诉记者,父母在他6岁时到双城做生意,他被寄养在爷爷奶奶家。父母生意忙,最短也要两周才能回家一次,有时候几个月也见不到父母的影子。“有时候实在太想他们了,我就打电话,可是爸妈总说忙着呢,没等我说几句就挂了。”交谈中,记者发现刘宇建不像其他孩子那么活泼好动,问一句答一句,眼睛也总是盯着别的地方,时不时地低下头揉搓着衣角。
和刘宇建相比,同在一所学校的5年级学生付爽(化名)要不幸得多。付爽5岁时,她的父母便离了婚,她被判给了父亲。父母随后相继离开了家,去外地打工,她住在奶奶家。5年前妈妈还一年回来看望她一次,等母亲再婚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当被问到是否想妈妈时,付爽说出的话让记者很吃惊。“开始很想,渐渐就不想了,想也没用。”付爽告诉记者,她现在隔几天心里就会莫名地难过,会哭一场。“你有没有最想对妈妈说的话。”听到记者的问题,付爽眨了眨眼,豆大的泪珠随即滚落,“妈妈,我好想你。”她哽咽道。“付爽在班级里是个听话的孩子,但很多时候都会看到她静静地坐在操场边上,在她身上总能感觉到和年纪不相符的忧郁。”付爽的老师说。
采访中,和刘宇建结成帮扶对子的道里区建国街道办事处心里咨询中心主任李强表示,儿童时期是每个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即使父母因为经济等原因需要离开孩子到外地打工,也要及时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与孩子多沟通,了解其内心世界。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对他们的心理状况予以关注。通过塑造大家庭氛围,满足孩子的精神诉求。留守儿童急需社会的关注,可以通过建立社区互动机制,多组织一些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