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16日讯(记者 魏义松)在解决了农村广大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后,如何让农民看好病成了下一步农村医疗建设的目标。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市第四医院老年病科主任高广生说,破解这一难题,要从城市和农村医疗资源不均衡入手。
全国人大代表高广生。东北网记者魏义松摄
但根据高广生的调研,很多地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仍然存在着房屋不足、设备简陋、医务人员少、专业水平不高、看病能力较低的现象。主要突出在,医疗卫生队伍人员少,技术力量薄弱,医疗机构运行困难,人员流失严重的问题。与之相反的是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优质医疗资源富集甚至过剩,大医院林立,医务人员尤其是中高级医务人员众多,还有相当一部分医科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找不到工作,学习多年的知识无用武之地。
高广生接受记者采访。东北网记者魏义松摄
为此,高广生建议,将城市优质医疗人力资源向农村流动,充实和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制度化、刚性化。被国家二级以上医院正式录用的医科院校毕业生在取得执业医生资格后,应该至少有一年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经历,方可晋升为主治医师。二级以上医院主治医师应至少有半年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经历,方可晋升副高级职称。对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医疗专家,每年应至少保证有一定时间到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驻在或巡回医疗服务。
在保证了农村医疗机构人员问题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创新改革思路,加大农村医疗体制改革的力度。强化城市大医院对口支援农村的政策,积极推动县、乡(镇)医院的一体化发展,加强对农村基层医务人员定向培养力度,并继续加大对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补偿支持力度。
“我想通过这些办法,使广大农民兄弟在基层既能看得起病,更要看得好病的目标一定能早日实现。”高广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