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打拼十载开起自己的肉铺 徐强:想让孩子成为城里人
2013-03-18 10:06:30 来源:黑龙江晨报  作者:岩松文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编者按

   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国家主席习近平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有的微末,有的宏大。每个人都在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着。近日,记者对哈市一些居民进行采访,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梦。有的梦想住进属于自己的房子,有的梦想自己的孩子能成为真正的市民,有的梦想能拥有自己的店铺……

  徐强向顾客推荐猪头

  东北网3月18日讯   10年前,21岁的徐强从牡丹江穆棱市八面通镇来到哈尔滨,当时他的兜里只有100多元钱。10年来,他当过服务员、厨师,最后卖猪肉。现在,徐强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哈尔滨买了套门市房,娶了媳妇,春节前还荣升为爸爸。现在,徐强每天早晨在六顺街出早市,卖猪肉,为实现梦想继续奋斗着。大家都亲切地叫他“猪肉强”。

  工作从凌晨三点开始

  9日凌晨3点,徐强轻轻起身,亲了一下熟睡中的女儿,开着他的小面包车,往六顺街驶去。虽然天空飘着雪花,但此时的六顺街已是灯火通明,卖菜的、卖熟食的、卖小百货的商贩都在忙碌地摆弄着自己的货摊。徐强来到位于市场中间自己的肉铺前时,帮忙的伙计赵亮已经等在门口了。

  不一会,肉厂送货的小货车停在徐强肉铺的门口,徐强和赵亮一件一件地将自家订的猪肉扛到店铺里。核对完数目后,徐强就开始卸肉,也就是把一头猪按照不同位置,分成几块。不到一个小时,两人麻利地将5头猪肉卸完。5时整,两人打开店门开始营业。

  此时,六顺街早市已经有不少早起的市民来挑选东西了,见到徐强的肉店开门,几名市民立刻围了上来,“里脊多少钱一斤?”“后鞧怎么卖呀?”“小徐,今天开门晚了5分钟啊,就等着你开门呢,给我来三斤排骨。”一位老顾客又来买肉。

  “相中哪块自己挑,保准全市场最低价。”徐强爽朗地招呼着客人。“小徐,给我称称这块排骨。”“你这块排骨4斤1两,每斤12块5,一共51块2,刘大娘您给51就行。”徐强麻利地上称、报价一气呵成。“就愿意买你家的猪肉,肉好,还热情。”老太太付完钱还不忘夸两句。

  “就是就是,我们就愿意买小徐卖的猪肉。”另一位买肉的老邻居打趣说。

  “大爷大妈,你们放心吧,咱这肉质量嘎嘎的,保证你们越吃越香。”徐强热情招呼着每一位顾客,不知不觉,头上冒了汗。

  8点,六顺街早市散去,可徐强却没有停下来休息,而是按照订肉的表格给几家订肉的饭店配肉,量不算太大,却是徐强极其愿意做的生意,“我们想着要多有几家这样的就好了,少操心,也不压钱。”


 

  由于待客热情,猪肉质好价优,徐强也有了很多“回头客”。

  怀揣100多元闯荡哈尔滨

  10点多,徐强终于将最后一份猪肉送到指定饭店,回去的路上徐强和记者闲聊起来。徐强告诉记者,他今年已经31岁了,老家在穆棱市八面通镇。

  2003年初,徐强和女朋友赵立婷来到哈尔滨闯天下。“家里就有两间草房,穷得什么也没有,兜里揣着一百多块钱坐火车就来了。”徐强说,下了火车后,两人赶紧来到人才市场,看见一家小饭店招聘服务员,连工资都没问就跟老板走了。“当时也没顾那么多,只注意到管吃管住,有个落脚地就行了。”起初是在饭店里打杂,每个月工资400元,一年多以后,徐强在饭店打工时“偷艺”学会了烹饪,笔记记了10多本,终于能掌勺了,工资慢慢能拿到一千元。那一年,两个勤奋的年轻人,正式成为夫妻。

  2005年,徐强和妻子已经有了一万元的积蓄。徐强不愿意在外面给人打工,也不愿意回农村,就在饭店老板的帮助下在六顺街早市买了一个卖肉的铁棚车,卖起了猪肉。事非经历不知难。以前觉得当老板挺好,自己的肉摊开张了,才知道当老板有多么不容易。有部门来检查,这不达标,那不合规范,动不动就要罚款。徐强只好“求爷爷告奶奶”,陪着笑脸给人说好话,争取免罚或少罚,遇到难处也是偷偷掉泪。

  “刚开始的时候谁也不认识,也没有回头客,一天只能卖一头猪,赚几十块钱。”徐强说,为了吸引客源,无论客人怎样百般挑剔,夫妻二人始终笑脸相迎,不忙时还帮助一些老人将肉送到家。这样,到了年底,生意好的时候夫妻二人一天能卖七八头猪,一天就能赚200多块钱。可是问题又来了,每天凌晨两点需要去横道街取肉,徐强生意刚起步,只有一辆人力三轮车,人家小汽车一趟能取完,徐强就要蹬着三轮跑两三趟。“有一次我一车装了5头猪,骑到半路车被压塌了,还是市场里的邻居顺路帮忙拉回来的。”


 

  天还没有大亮,徐强就开始拆卸猪肉。

  卖猪肉赚来第一桶金

  中午时分,徐强回到肉铺,妻子赵立婷已经做好午饭,由于妻子刚刚生产完不到两个月,午饭的伙食相当不错,大骨头棒炖酸菜和鸡蛋糕。知道记者的身份后,赵立婷热情地招呼记者,“家常菜,多吃点。”

  “2007年的时候,我和妻子积攒下了8万块钱,租了一间门市房,买了一台面包车,总算有了栖身之所。”一边吃饭,徐强一边回忆起这几年的奋斗经历。通过几年在哈尔滨打拼,徐强夫妻二人待人热情,不少街坊邻居都愿意来徐强家买肉,渐渐地,两人的肉铺在六顺街附近小有名气,逐渐有一些小饭店和小企业找上门来订货。无论是三五斤还是几十斤,二人一概送货上门,而且保证质量。

  “咱谁都不认识,人家来买你的肉,说明对你信任,所以我在进货和送货时首先要保证肉的质量。”功夫不负有心人,2011年,猪肉市场迎来黄金期,猪肉价格涨到了14元一斤,徐强利用在城市这些年的经验,在涨价前购进了200头猪,2011年春节期间,徐强将这批猪肉全部售出,“最多时一天卖了27头猪,一天赚了3000多元,想都不敢想啊。”谈到自己生意上的转机,徐强夫妻二人至今还记忆犹新。说起这些年的经商心得,徐强表示,勤劳、守信是必须的,但也要瞄准市场机遇。“大城市遍地是机遇,遇见一定要果断出手。”

  渴望扎根让孩子成为城里人

  2012年末,徐强和赵立婷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夫妻二人拿出全部积蓄90万元买了一处小户型的门市房,终于在哈尔滨有了自己的家。

  “当时把户口从老家签到哈尔滨的时候,我的眼泪怎么也控制不住噼里啪啦就往下掉,妻子一边锤我的胸也一边流泪,激动得都不知道说什么了。”回想起当时落户的情景,徐强和妻子的脸上满满的全是笑容。为了照顾女儿,徐强租了一套两居室,将父母也接到了哈尔滨。店里也雇了一名伙计帮忙。有了自己的家,徐强的心里算是踏实多了,虽说女儿出生父母的到来增加了开销,存不下太多钱,但他干得高兴,“卖肉是活钱,虽然苦点、累点,可比打工自由。再说我们也干不了别的,其他也不懂什么,肉吗,保证质量就行。”徐强念到初二,赵婷高中毕业,比起在家务农,种玉米、水稻,徐强更愿意在哈尔滨城市里生活。“虽说消费高点,可什么都有,自己挣的钱,想吃啥买啥,生活环境也比在农村老家好得多,这才是我理想中的生活。”

  偶尔,徐强也跟朋友们下饭店、唱KTV,“最喜欢把《北京北京》改成《哈尔滨哈尔滨》,特别有味道。”徐强说,他最大的希望,就是能买一套住房,一家人扎根哈尔滨。“当时家里穷没钱供我上学,现在条件好了,一定要送孩子读书,念大学、考博士,成为文化人,城里人。”

  像徐强夫妇一样,如今在哈尔滨这座城市中,越来越多的异乡人挣钱不仅是为糊口,而且还谋求更大发展,也不再是城里挣钱,然后回农村生活。对他们而言,城市意味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意味着不一样的前途和命运。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李逢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