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20日讯(记者 王蕊)“我和你一样,一样的坚强,一样的全力以赴追逐我的梦想;哪怕会受伤,哪怕有风浪,风雨之后才会有迷人芬芳。”2013年的春季假期,齐齐哈尔大学“心翼支教团”带着这份信念,赴贵州偏远山村支教,为山里的孩子们埋下了“梦想的种子”,为他们萌芽的梦想“插上翅膀”。
支教团老师为学生们解答疑难题。
胡朝是齐齐哈尔大学2010级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今年寒假,他没有回家,而是坐着火车,跟一行25人的“心翼支教团”来到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自治州安龙县洒雨镇堵瓦村堵瓦小学、免底村向阳小学支教。
走进堵瓦小学,卸下行李,胡朝便迫不及待地跑到孩子们上课的教室看看。孩子们见了胡朝,仿佛见到了久未回家的哥哥一样,扑到他的怀里,嬉笑着说起这半年来自己身上发生的事,问着想知道的问题。
当地的学生们认真听课。
“心翼支教团”——这个由齐齐哈尔大学的学生自发组织的团体,于2010年4月成立,几年来,心翼支教团连续5次、前后共15支小分队来到2所学校了。3年的支教经验,让胡朝从最初涉足的成员成了资深的“支教人”,而他支教的第一站就是堵瓦小学。
安龙县洒雨镇隶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的西南部,堵瓦村是镇上的其中一个行政村,从我省到这里没有直达的火车。“我们从哈尔滨出发,要坐几十个小时的火车,时间太长,我们下车的时候脚都肿了。”
胡朝说,由于当地都是山路,行驶在前往学校的公路都非常狭窄,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峭壁,路面不平的地方,汽车更加颠簸,队员们每次在车上都胆战心惊,只能靠唱歌来缓解心情。终于,坐落在一个秃山半山腰上的二层楼出现在他们的眼前,这就是他们的目的地——堵瓦小学。
胡朝至今仍然难忘,破旧的桌子、残缺的板凳,脏兮兮的小脸,磨得破旧的衣裳,和孩子们瞪大的眼睛、怯生生的表情……这里的一切带给他的不平静,他意识到,从这一刻起,他要走进他们的生活,教授他们最新的知识。
学生们都逐渐萌生了各自的梦想。
“学校是浙江的商人和当地的农户集资建成的,这个小砖房里集合了当地300多名小学生和初中生。而由于凳子残旧,好多孩子甚至3个人挤在一个凳子上听课。”听了当地老师的介绍,支教团的成员们二话没说,放下行李,第一件做的事就是修板凳。
由于当地居住环境简陋,学校没有地方安置胡朝和他的同伴们,他们只能在教室的地上铺上纸壳睡下。睡觉前,他们不忘此行的首要任务,几个人一改往日嬉笑吵闹的模样,支起蜡烛,借着微弱的光线,各自安静地备着课。
支教团的成员们都积极投入到教课过程中。
胡朝为学生们讲的是科学课,用他的热情调动学生们的好奇心,让孩子们学知识的同时,为课堂增添趣味性,尽可能多的跟孩子们沟通。“可让我意外的是,当我问他们想考个什么大学的时候,她们说不出来,甚至没有给我一个肯定的答案,能不能继续念书都是个问题。”看着一个个稚嫩的脸,这个答案让胡朝很心酸。
同时,胡朝发现,这里的大部分孩子非常内向,上课沟通起来很困难。吴新勇当时是小学5年纪的学生,这个内向的苗族男孩就几乎没与他有过什么言语交流。“更让我觉得很意外地是,他在夏天依然穿着一个毛衫,而且每天都不换。难道是他身体有病?智商有问题?……从那时候开始,这些疑问总是在我心里转着。”
进入第2周,胡朝跟同伴们开始跟随孩子们去家访。第一天,胡朝便跟吴新勇去做家访,跟其他许多孩子一样,吴新勇在夏天也是光着脚的。1个半小时后,才到了他的家里。吴新勇说,他家不是最远的,他的不少同学从家到学校要走上2个多小时。
远远地看着吴新勇的家,胡朝有些傻眼了,这个用木桩搭成的房子非常破旧。走进这个不到30平米的屋子,胡朝发现这个家里没有任何的“房间”,摆设清晰可见。地上铺满了草,在屋子最深处摆着一张床,房间的另一角有一个铁圈上驾着一口锅,周围只放着少许的粮食。
每天放学,支教团成员们都跟学生们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
在跟吴妈妈聊过天后,胡朝心里的疑问终于都解开了。有一年,吴新勇的爸爸出去打工,便一去不复返,家里就剩下吴新勇的妈妈跟他们姐弟俩一起生活。一家的重担都压在了妈妈的身上,生活费、姐弟俩的学费,都靠她种的玉米地和一小块菜地卖点钱支持,生活艰难极了。
“吴新勇之所以夏天也穿着那个毛衫,是因为他只有那一件衣服,还是姐姐穿小了给他的。脏了、旧了,吴新勇就翻过来穿。夏天没有鞋穿,就只能光着脚。”吴新勇的妈妈哭着说。
堵瓦村地处偏远,当地经济较为贫穷,村民们生活也很拮据,许多靠种地吃饭的村民们一辈子没走出过山里,甚至没到镇上走一走。解决温饱都是个问题,供孩子上学读书更是吃力。他也终于理解,为什么像吴新勇这样小小的年纪就什么都会,洗衣、做饭、割草、放牛,早早地面对家里如此艰苦的生活局面。
支教老师到学生家里做家访。
就在那次家访之后,吴新勇似乎与胡朝走的更近了,两个人渐渐开始聊起天来,也能听到吴新勇久违的笑声了。就在他们要走之前的那天,胡朝惊喜地发现,吴新勇在家门口用粉笔写上了大大的“齐大”的字样,第二天5点多便赶到学校去送支教团,还不停地说着:“你一定要再来,一定要再来!”
看着吴新勇的脸,胡朝也感动地哭了,他远没想到,这一个月的时间,就拉近了他跟孩子们的心,换来他们对他一个学期的等待,一份责任的召唤。
带着这份承诺,3年的时间,他放弃了寒暑假回家的机会,胡朝利用4个假期的时间来到这所学校支教,如今,他与吴新勇犹如亲兄弟一般,每到这个时候,吴新勇也愿意拉着胡朝,听他讲起村子外面发生的事。
在此期间,胡朝与同伴们备受激励,投入了百分之一百二十分的心力备课、教导孩子,课堂上耐心地跟他们沟通、讲解,变着法儿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村里没有电脑、没有网络,其他电子产品就更少见了,他们便拿出照相机、电脑、MP3等物品跟孩子们分享,还教他们怎么使用;下午15点55分,下课铃一响,孩子们便兴奋地拿着书包冲出了教室,支教团的成员们也跟他们一起奔跑和打闹在回家的小路上。
学生们放假后还要照顾弟妹、做家务。
“当地雨水多,有几次,我陪孩子们回家,正巧赶上下大雨,走到一半,雨水已经漠过了学生的腰,我们走的非常吃力,走到他家里的时候,我们全身都湿透了,也累坏了,可现在想想,能陪他们一起走过,心里很甜。”回忆起在堵瓦村的日子,胡朝意犹未尽地说道。
今年,支教团成员们仍然坚持为孩子们自费购买笔、本,供他们上学所用;同时,在全校的帮扶和捐赠下,支教团为孩子们带来了5100元的现金和380套棉服,在寒冷的冬季为孩子们带来一丝温暖。
而从村子回来的胡朝,收到了更大的收获,让他激动不已:孩子们不仅掌握了知识,心里也发生了变化。“有一天,课堂上,他们纷纷举手,告诉我,他们有了各自的梦想,他们渴望走出山里,想考大学,想跟我们一样懂得很多的知识……”
胡朝说,他也是个农村出来的孩子,也跟他们一样吃过苦、挨过累,而在最艰苦的时候,正是知识给了他目标,是梦想引导他前进的方向。现在,他更知道知识和梦想对孩子们来说有多重要。他愿意并希望,在孩子们成长最重要的阶段,引导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梦想,为他们的梦想‘插上翅膀’,坚定他们的信心……正如他们“心翼支教团”的队歌《和你一样》中所唱到的的一样。
“谁在最需要的时候轻轻拍着我肩膀,谁在最快乐的时候愿意和我分享,日子那么长,我在你身旁,见证你成长让我感到充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