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鹤岗
搜 索
鹤岗产业项目建设综述:建设大项目打造大企业发展大产业
2013-03-25 10:31:14 来源:东北网-鹤岗日报  作者:高洪泉 房宝树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3月25日讯 产业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项目建设是产业发展的强劲推手。近年来,鹤岗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推进产业项目建设作为战略选择,努力把传统产业做强、把新兴产业做大,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经济优势,新项目好项目接踵而至,大开发大建设高潮迭起。

  2012年,全市共实施投资千万元以上产业项目185个,比年初计划增加78个。总投资42亿元的中海油化肥等76个续建项目加快建设,投资30亿元的中铁石墨深加工、经纬木糖醇扩建、鹤矿锰硅合金等109个新项目开工建设。其中,与省政府签约的22个重点项目全部开工,东北三省最大的峻发洗煤、全国单体最大的宝泉酱业扩产等48个项目竣工或投产,“两城一带十大园区”格局基本形成。

  2012年,我市主要指标增幅多数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等保持全省领先水平,与2007年相比,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倍,产业项目累计投资比前五年增长12倍。

  “是什么擎托起这些成就?”是谋划产业发展的思想力!

  这一年,我市按照市十一次党代会作出的“加速转型跨跃、奔向富裕和谐”重大战略部署,围绕“758”总体发展战略,注重抓大项目谋大发展,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起跳点,坚持以经济转型为核心,着重在做强“煤电化工”、“高端石墨”、“绿色食品”三大主导产业,扶壮“新型建材”、“装备制造”、“生物制药”、“林木加工”四大支柱产业,培育“旅游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三大新兴产业上下工夫,努力构筑以实体经济为根基、主导产业优势突出、支柱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蓬勃兴起的产业格局,这一年,市委、市政府把产业项目建设作为“一号工程”来抓,下发文件,明确任务目标、时间节点,每月一通报,每季听汇报,半年一总结。全市上下把产业项目建设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支持项目建设,各级领导经常深入到项目建设一线,对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做到“干部在一线工作、决策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从项目引进、审批提速、征地拆迁、资金筹措、现场管理等方面各级、各部门进行全方位服务,形成了全党、全社会齐心协力抓项目的氛围与合力,有力地推动了重点项目进展。

  这一年,全市深入开展“百名领导包项目、千名干部包企业”活动,一百名市级和处级领导干部包重点项目,一千名科级干部包中小企业、中小项目,有力推动了项目建设步伐。严格推行“一个产业项目,一名主抓领导、一套领导班子、一个牵头部门、一个完成时限”的责任机制,有关部门定期到产业项目一线督察指导、跟踪问效,确保产业项目建设高质、高效、有序推进。积极开展“冬季比备战、春季比开工、夏季比进度、秋季比成果”的“四比竞赛”和项目检查评比活动,全力以赴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形成了大项目、好项目落户、开工、建成、见效的良性循环。

  这一年,我市出台加大产业项目建设扶持力度的优惠政策,对新建的生产加工型项目,自纳税之日起连续12个月累计上缴税金80万元以上的,按照固定资产投资额度,在税金中给予一定扶持;对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至1亿元的项目,按投资额度在税收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对固定资产投资1亿元以上,对经济有拉动作用的重大项目,实行“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原则,给予扶持;对投资第三产业、基础设施、公益事业、高科技型项目,亦有相应的财税扶持。

  这一年,我市加强运行调控,成立了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贷款服务中心,发放助保金贷款2.5亿元,为小微企业减免税费2600多万元;通过财政担保等措施,为企业解决了96亿元贷款和40多个生产经营难题。

  为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我市以建设高速增长产业高地和经济集聚区为主攻方向,举全市之力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开发建设工业园区,为各县(区)发展“飞地经济”、主城区实现“腾笼换鸟”和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创造条件。截至2012年年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73242万元,重点区域已基本实现“五通一平”,已相继建成煤化工、石墨、绿色食品等10个工业园区,其中,煤化工产业园区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13家省市联手打造“省重点产业园区”。目前,园区入驻企业已达53户,投产项目达30项。

  为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我市在推进产业项目建设过程中,用好用足国家推动产业向资源产地转移的政策,把现有存量做优做活,把新的增量做大做强。为提高煤经济比较效益,我市加快建设龙江东部煤电化工业基地,重点打造煤焦化及副产品加工利用、煤制化肥、煤制烯烃三条深加工产业链。煤焦化及副产品加工利用产业链,总投资33亿元的鹤翔、征楠等100万吨焦化项目和总投资27.2亿元的天富、汉兴、征楠等焦油、粗苯及焦炉煤气等项目全部开工,有的已建成投产。煤制化肥产业链,重点推进中海油华鹤、龙煤东化两个化肥大项目建设,中海油与龙煤集团合作重新启动104万吨尿素项目开始实质性商谈。煤制烯烃产业链,重点推进总投资175亿元的中石化180万吨甲醇转70万吨烯烃项目建设。三条产业链项目投产后,可实现原煤不出市的目标。依托水稻、玉米、大豆、生猪、牛奶五大特色资源,重点建设三江平原优质绿色食品工业基地。万源等稻米加工企业,在加工生产优质大米的同时,利用稻壳发电、加工硅,米糠变成油、油又变成药,碎米变成乳酸,油脚又变成柴油,实现了一业多兴。目前,已建成全省唯一的水稻研发中心,全市稻米加工企业135家,年稻谷加工能力占全省20%。亚洲单产最大的经纬木糖万吨生产基地正在加快建设,建成后可拉动农民直接增收4000万元。2012年,我市还将石墨园区建设由县级推进提升到市级推进,积极引进世界、国内高端石墨技术,建设国际新能源材料基地。园区已进驻24户石墨采选企业、6户石墨深加工企业。由中铁资源集团有限公司建设的石墨深加工项目,一期投资30亿元,重点发展高纯石墨、球型石墨、石墨乳、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氟化石墨等深加工产品,力促石墨产业全面实现战略升级。

  立足节能环保,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扶壮新型建材、装备制造、生物制药、林木加工“四大支柱产业”。华升汽配制造有限公司汽车减震器项目、黑龙江双兰星制药有限公司年产2000万瓶安神宁糖浆剂项目、双亿公司高档实木家具加工项目等相继开工;万泽节能照明设备制造项目已投产;士高新墙体材料项目、兴达塑管厂PVC管材项目等已进入试产阶段。

  工业项目如火如荼,旅游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三大新兴产业”也不断提档升级。界江游、森林游、湿地游风韵独具,名山旅游名镇、绥滨月牙湖分别晋升国家4A级景区;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近3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0多亿元,分别增长51%和57%;抗联文化、垦荒文化备受国内影视行业青睐,“龙江三峡”文化旅游集合区成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红星美凯龙二期、新城购物中心等加快建设,大商新玛特、江南国际商贸城、中茵城市综合体等项目签约,比优特时代广场建成营业并填补我市中高端商城空白。

  成绩属于过去,奋斗成就未来。为进一步加快推进今年的产业项目建设工作,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第一要务抓发展、第一举措抓项目”,举全市之力抓好产业项目建设特别是项目达产达效工作;切实提高园区承载功能,加快推进“鹤南新型工业城”专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园”、“石墨产业城”力争实现“七通一平”,其它特色园区实现“五通一平”;“台湾农民创业园”完成核心区建设,启动“转型产业集聚区”建设。

  今年,我市以大批量上新项目、大批量建设投产为目标,重点实施千万元以上产业项目110个,确保完成29个省级重点项目和81亿元的投资任务。在加快推进中海油化肥、中铁石墨深加工、鸟山煤矿等一批大项目建设,确保征楠焦化二期、天富煤气、双兰星制药、经纬木糖、溢祥石墨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的同时,集中力量抓好鹤矿60万千瓦城市热电联产、立达60万千瓦热电联产、南山200万吨钢铁、宝泉2.4亿只肉鸡加工、萝北检顺水泥、泰丰稻米蛋白以及龙煤东化化肥、宝源焦化等大项目的攻坚工作,力争早日开复工建设。这些项目必将为大力推进“758”总体发展战略、圆满实现“十二五”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