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牡丹江
搜 索
牡丹江市建“1+1”结盟学区 让孩子在家门口上优质校
2013-03-31 10:39:33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于林波 田开忠 孙昊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日报3月31日讯 热点校生源“扎推”,薄弱校门庭冷落;城市校优势突出,农村校资源短缺……如今,这种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象在牡丹江市正被打破。他们通过实施以“学区制”改革为主体,以联合式办学和区域课改共同体为两翼的办学模式改革,“让孩子在家门口上优质校”的愿望正逐渐成为现实。

  强弱结盟建立“1+1”学区

  在牡丹江市,过去“小升初”,学生家长为了让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托关系、找门路,一时间,“择校热”、 “择师热”愈演愈烈,造成热点初中出现了“大班额”的膨胀现象。而与之形成反差的是,一些相对薄弱的学校初中生源萎缩问题日益突出。自2008年起,牡丹江市教育部门相继采取了取消“校中校”、“名师交流”、“绿色通道”等做法,但“择校热”仍热度不减。

  为彻底打破这种教育资源严重失衡现象,在外出考察调研基础上,牡丹江市于2011年秋季起在我省率先推行“学区制”改革。将3所热点初中与就近相对薄弱的3所初中“1+1”结盟,把优质学校作为本部,在薄弱学校设立“学区制改革管理实验部”,学区长全面管理“一校两部”,推行“五统一”,即统一教师调配、统一财务核算、统一资源配置、统一教学管理、统一考核评价。学区内实行电脑分班,实现班科任教师搭配均衡、两校教师搭配均衡、班额均衡、学生学习能力均衡。这一改革使教师变“人往高处走”为“师往低处流”,实现了从过去的“学校人”向“学区人”的转变;而对在同一学区内的学生和学生家长来说,意味着没有了热点初中与薄弱初中、重点班与非重点班之分。

  清福小学过去与相对薄弱的六中“对口”,去年秋季,清福小学毕业生冯宇航顺利进入与之结盟的四中校区,这让学生家长喜笑颜开:“这回不用为择校找门路发愁了,我的孩子步行5分钟就能到学校。”

  优势互补演绎“1+1>2”

  如今,“学区制”改革已迎来了两届“小升初”,其带来的区域优质教育资源扩张、教师合理流动、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等方面的正能量开始逐步显现。改革拆除了教师流动的校际围墙,破除了固有的教师管理体制障碍,使3个学区的785名教师无校籍流动。据介绍,目前3个学区各分校优秀率由17%提高到近30%,及格率由43.6%提高到68.5%。大班额、择校热得到有效解决,3所热点初中平均班额对比改革前下降了15人。

  “‘学区制’改革不仅使原来的薄弱校实现了脱胎换骨,薄弱初中和对口小学的生源得到了稳固,同时也让与之结盟的热点校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提升。”牡丹江市教育局中学教育科副科长马德海告诉记者。据介绍,由于生源过多、生均占地少等因素,过去三和学区内的热点校始终迈不进标准化学校的“门槛”,而改革后牡丹江市把学区制学校建设纳入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在实施改水、改厕、改气、道路建设等民生建设项目时优先考虑,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解决了学校教学基础设施配置不均衡问题。

  据统计,学区内生均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由原来的4.38平方米和3.56平方米,分别提高到6.8平方米和4.9平方米,优势互补之下学区内学校全部达到标准化。

  受益“联合式” 分享“共同体”

  在巩固完善学区制改革,缩小城市校际间的差距的同时,牡丹江又把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纳入日程。去年,他们按照“相对就近、优势互补、分步推进、整体提高”的原则,在14所城乡学校建立7个“联合式”办学联合体,联合体内学校实现“三个共享”,即教学设施共享、优秀师资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目前,14所联合式办学学校已有近百名教师实现了城乡交流。

  此外,这个市还以“分享合作,优质均衡”为目标取向,成立了区域课改共同体,通过相互借力、借智、借道,推进多元对话与交流,推动资源整合与差异合作。目前“共同体”已成为全市教师专业成长、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高效交流平台。

  “今年,我们将开启均衡发展工程,通过实施‘城镇教师支教,名优教师送教’计划、阳光编班、出台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优质教育办法等措施,让教育普惠阳光更多播洒到百姓心田。”牡丹江市教育局局长李雁方说。

责任编辑:邵春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