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牡丹江
搜 索
牡丹江电力:为家庭农场撑起 “保护伞”
2013-04-01 16:34:30 来源:东北网  作者:吴宇乔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4月1日讯(吴宇乔)“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家庭农场’概念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有了中央一号文件,咱农民自办家庭农场就有信心了。”3月30日,在黑龙江牡丹江柴河镇佛塔村冯国良农机修理部,开办家庭农场的村民董金开边修理农机具、边聊起了家常。

  眼下正值农民准备春耕,需要修整农机具的农户较多,这时农机修理部一时一刻也不能断电。提起供电服务,冯国良打开了话匣子。

  春节过后不久,冯国良家的农机修理部动力表出现了故障,冯国良拨打牡丹江海林农电公司柴河供电所的报修电话后,管片电工郑春友二话没说,主动进村服务,仅用一天就完成了农机修理部电力设施改造。

  为了助力家庭农场的健康发展,柴河供电所还主动与地方镇政府沟通联系,详细了解家庭农场建设规划情况,开辟农业用电“绿色通道”,采取“上门服务、跟踪服务、超前服务、应急服务”等服务新举措,做到农户家庭农场棚区建到哪里,供电保障就到哪里。

  在村民董金开的蔬菜大棚内,淋喷灌水管道四通八达,电泵运转时,水雾便顺着管线喷出。大棚顶上,每隔2米就安装着一盏200瓦保温灯泡。走出大棚后,董金开轻摁电钮,大棚上厚厚的保温帘便缓缓升起。初春的阳光透过塑料模照在蔬菜上,大棚内顿时升起一层水雾。

  “如果没有电力支撑,简直无法想象。数控温室育苗大棚、水肥一体化设备、智能节水型灌溉系统等一系列现代化设备,都成了大部分家庭农场主们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的标准配置。”董金开开心地介绍说。

  董金开说,传统农业难以摆脱“靠天吃饭”的处境,春天气温,降水较异常,可能导致农作物出苗率偏低,水灾、旱灾、风灾时,农作物受灾减产都不能避免。可有了电气自动化,农业生产就可控、能控、再控,发展家庭农场,全靠电力做保障。

责任编辑: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