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7日讯(记者 侯巍) 四月的逊克县仍旧春寒料峭,但冰雪覆盖下的黑土地却蕴藏了无限希望。40年前,这里云集了77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播洒着青春与热血。40年后,知青贾爱春重返第二故乡黑河市逊克县山河村,再次让这片土地变得炙热起来。4月5日,记者走进逊克县山河村,感受老知青为小乡村发展注入的活力。
贾爱春(右一)、徐桔桔(中)与村民看农机。东北网记者 侯巍 摄
爱在山水间流淌
在逊克县,大家称呼贾爱春为贾大姐,亲切而敬重。记者见到这位63岁的“老大姐”时,瞬间就被她的热情感染了。贾大姐说,山河村与知青有深厚的历史渊源,金训华等典型人物就出自这里。自己也是受到他们事迹的鼓舞才来到这里,是山河村老乡用朴实和善良深深地感动了知青,接纳了知青。

在知青会馆内,徐桔桔向记者们讲述过去的故事。东北网记者 侯巍 摄
贾爱春介绍,当年山河村仅24户人家,知青是这里的主要劳动力。在劳动中,知青与村民结下深深的友谊,知青们工作起来比当地人还棒。“村民是我生命起航的领路人,是这片土地让我们成长,成熟”。
多年后,这里的村民仍与知青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贾爱春说,村民们想着老知青,采了山货后首先想着给老知青们寄去。而知青们也忘不了山河村,对这片黑土地怀有深厚的感情和牵挂,大家总想着为村民做点事。“我的青春年华,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都流逝在这里,真的忘不了,真舍不得离开。”

讨论春种。东北网记者 侯巍 摄
“重走一回知青路,为这里的乡亲们发挥一点热情”。2009年9月,已返城多年的贾爱春60岁之际毅然回到山河村,“就是要快点带动乡亲们致富”。从此,山河村开启了崭新的篇章。
查看玉米晾晒情况。东北网记者 侯巍 摄
小山村的大农机之路
在县乡两级政府的帮助支持下,山河村重新恢复村建制,选举产生了新一届村委会,徐桔桔担任村支书。在徐桔桔、贾爱春等5名下乡知青的倡导下,村里2012年成立了农机合作社,每人投资5万元,97户农户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入股。
贾爱春与徐桔桔看大农机耙雪。东北网记者 侯巍 摄
收获的季节,最激动的就属贾爱春和徐桔桔了。为了尽快卖出去粮食,贾爱春忙着秋收三天三夜没合眼,徐桔桔亲自跟着粮车跑,回村时满嘴大泡。这俩位60多岁的大姐,以实际行动赢得了村民信任。村民李奎友说,“我去年种了3垧多玉米,从合作社分了26000多元。合作社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两位知青的回归,搅热了边城村庄。同在山河村下乡的上海知青马政德、陆鸿均明确表示,明年退休后一定要回到村里做贡献。曾在逊克县克林村插队的哈尔滨知青侯云浦,闻讯来到山河村,专程“取经”要回克林村成立专业合作社。在老知青的感召下,逊克县团结村走出去的企业家田玉成,投入资金成立合作社为家乡经济献力。知青中的证劵界“大腕”阚治东、全志杰也积极投身到第二故乡的建设中。
徐桔桔与贾爱春从农机旁走过,这些农机是山河村种植的好帮手。东北网记者 侯巍 摄
有了知青团队做后盾,贾爱春、徐桔桔对山河村的发展充满了信心。贾爱春说,这里有山有水资源,今年我们要建立蔬菜种植基地,种植水稻,实行统种统销。此外,还要建一个千万元的农机合作社和一个千头养猪场,让入社的百姓家家户户过上好日子,那才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今天的山河村,已难觅当年知青的足迹,红砖房、水泥路,铁栅栏、护院树,家家户户停放现代化的大中型农机具。明日的山河村,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