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网4月9日讯 从2月份开始,黑龙江省在国内率先探索以《省食品安全条例》及其配套文件形式规范管理“小饭桌”。目前,各市地正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实施细则。哈市学校周边的“小饭桌”经营者们纷纷表示,希望哈市相关部门能够早点依照省里文件出台细则,给自己一个“合法身份”。
“小饭桌”应有“大管理”
2012年2月开始,本报连续推出《小饭桌大多无照》《小饭桌期待正名》等十余篇连续报道,关注哈市中小学周边的“小饭桌”经营状况。据调查,哈市各种各样的“小饭桌”在千家以上,多属于家庭式经营,基本上都处于难监管、难发照、无照营业状态。
哈市相关部门曾对辖区中小学进行校园食品安全检查发现,30多家“小饭桌”在场地环境卫生、清洁消毒、人员资质、原料管理、包装食品等方面,都存在不合规范现象。
记者在哈市某小学附近的一家“小饭桌”内看到,20平方米左右的房间内,摆放了八张桌子,不到十平方米的厨房,没有消毒柜,也没有冰箱。当被问及有无办理相关手续时,业主一会称正在办理,一会称有正规手续。
一位小饭桌的经营者说,中午来吃饭的有60多个孩子,自己的“小饭桌”开了好多年了,与学校配餐相比,学生们都爱吃。为了把自己的买卖做好,她也想办个正规手续,可是去卫生监督部门、工商部门跑了一圈,“没有人肯给咱发证”。
此前,“小饭桌”的监管确实很薄弱。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哈市“小饭桌”曾发生过多起引发学生身体不适、食物中毒的事件。
2006年9月,道外区某小学校的38名儿童在“小饭桌”内吃完午饭后,先后出现了腹泻、呕吐、发烧、乏力和面色苍白等症状,有26名学生被确诊为食物中毒。就在这起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后不久,呼兰区的一家“小饭桌”再次发生学生集体食物中毒事件。经诊断,这些学生的病症属食物中毒,所幸学生们经救治后病情基本都得到了缓解。
“小饭桌”终于有法可依
2月6日,黑龙江省颁布实施了《黑龙江省校外托餐机构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试行)》、《黑龙江省校外托餐机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办法》中规定:“小饭桌”等校外托餐机构(以下简称“小饭桌”)必须取得《餐饮服务许可证》后方可经营,原料、添加剂等要建立索证索票制度以保证食品安全,“小饭桌”终于有了正名的机会。同时,擅自经营“小饭桌”的将没收所得外并处两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两个《办法》明确了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全省校外托餐机构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工作,市(地)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校外托餐机构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工作,县(市、区)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承担校外托餐机构餐饮服务许可受理、审批等工作。
《办法》对校外托餐机构进行了界定:《办法》所适用的校外托餐机构,是指受中小学生监护人委托,在学校以外专门为在校中小学生提供餐饮服务且就餐学生不多于30人的餐饮服务提供者。“小饭桌”经营者应当在药监部门取得《餐饮服务许可证》后方可经营,“小饭桌”法人要负起相应法律责任。
《办法》也明确了,经营“小饭桌”必须符合这些“硬杠”:有相对独立的食品加工操作间(区)、用餐间(区)、卫生间等固定场所;具有与经营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设备或者设施;具有合理的加工流程,防止待加工食品与直接入口食品、原料与成品交叉污染,避免食品接触有毒物,不洁物;具有与经营规模相适应的健康从业人员。“小饭桌”场所建筑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上,就餐学生人均建筑面积3平方米以上,厨房使用面积不得小于5平方米。
“小饭桌”期待早日能领证
《办法》的出台,使得存在多年的“小饭桌”终于有了正名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中小学生午餐有了进一步保障。
“我家都经营十多年了,虽然规模小,但还是挺受欢迎的,希望能有个正规手续,给学生和家长一个交代。”“听说省里出台新文件了,我们也能办理正规手续了,哈市啥时候可以办理正规手续啊?啥时候能给我们名分呢?”不少小饭桌经营者表示,希望能早点办个合法手续。
花园街附近的一处小饭桌经营者说,希望有关部门早点来自己家的场所看看,提出整改意见,“不然‘摸黑’走路,迟早有崴脚的时候。”这家业主的话代表了大多数经营者的心态,希望哈市的实施细则早日出台,有关部门能够早点上门来审核发照。
还有的业主希望能够加强监管,好的发小红旗,不好的取缔。
记者在哈市香坊区某小学附近发现,一家“小饭桌”已经开了很多年,期间虽然几易其主,但“小饭桌”在学生家长间的口碑却一直不倒,渐渐创出了自己的“品牌”。店主说,树立品牌意识首先要把好原料关,从豆油到调料,从青菜到米面,全部用品牌产品。希望有关部门能站出来管理市场,把不合格的“小饭桌”取缔,给合格的“小饭桌”发营业执照或诚信红旗之类的牌子。
部分“小饭桌”靠自律赢口碑
哈市民生路附近一个“小饭桌”的经营者表示,“我家已经在这里干了十来年了,从来没出现过吃坏孩子的情况,咱家就守着学校门口,没有信誉,那还能坚持这么久?”据经营者介绍,她每天亲自去采购食材,豆油也是黑龙江省农垦系统名牌食用油,厨师都是合作多年的老姐妹,她们个人不但注意做饭要干净,每年都要体检,打疫苗。这位大姐略带自豪地讲,正因为自己经营得好,每年收入都很可观。
近日,听说黑龙江省开始为“小饭桌”登记的消息后,王女士也去相关部门打探消息,“我家能不能办理正规手续?”王女士在哈市南岗区教化街某商场楼上的快餐厅有明档餐饮的窗口,有合格的卫生许可,纯机器操作,卫生又美味。同时,王女士的档口还加工营养快餐,每到中午推车去工大附中门口卖,经营时间长了,王女士的营养快餐有了信誉,还挺受师生欢迎的,每天能卖500多份。王女士希望能有个正规的手续,经营起来名正言顺,对校方、师生都有个交代。
有的“小饭桌”由于“信誉好”,和学校建立了常年联系,不少班级的学生都在“小饭桌”订饭,学生只要把自己的饭盒寄放在“小饭桌”,每天中午到学校门口认饭盒取餐。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由于不能像饭店那样可以挂幌、打广告,“小饭桌”要靠时间验证积攒出好名声,这其中有不少经营者很珍惜自己得之不易的稳定声誉,努力花样翻新,保证质量,保证学生爱吃;还有的经营者在送饭的饭箱子、面包车上都打上了自家“小饭桌”的名号。
有些“小饭桌”距离“硬杠”还有差距
近日,记者走进了哈市花园街、风华小区、安国街等中小学附近的街区和社区。在经纬小学附近送餐的“小饭桌”大约有十家左右,大多是民宅改的,有不少是老式住宅,面积都不大。在哈市风华小区的一个“小饭桌”经营点内记者看到,原房子的格局被改动了,客厅和卧室放上桌椅变作餐厅,阳台搭起了灶台。走访中记者也了解到,在“小饭桌”做饭的基本上都是家庭主妇,没有严格的卫生标准,至于做饭的人身体健康如何,有没有疾病,是不是办理了健康证,大多也仅凭经营者的口头承诺,无从考证。说起餐饮的卫生和原材料质量,很多家长也是稀里糊涂。
按照《办法》规定,多数“小饭桌”还不具备经营条件。
随后,记者走访了哈尔滨市一些小学校后发现,每个小学校的旁边基本都有“小饭桌”,一些生源多的大校周边的“小饭桌”多在10家以上。保守估计,哈市各种各样的“小饭桌”在千家以上,基本上都属于无照经营。
哈市一所小学校的校长表示,省里出台《办法》要求学校配合食药监部门管理“小饭桌”,对合格的进行公示,这是一件好事。不过目前还没有接到有关部门提供的通过审核发照“小饭桌”的名单。
据媒体消息,近日哈市开始为“小饭桌”登记,哈市食药监部门近期将召开新闻发布会,出台哈市相关细则。比如,校外托餐机构餐饮服务许可证有效期三年、学生法定监护人需与校外托餐机构签订学生供餐服务合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