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牡丹江
搜 索
林口部分种农订单兑现恐遥遥无期
2013-04-09 13:27:39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邵国良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林口县刁翎镇保安村种农家里积压的玉米种子卖不出去。

  黑龙江日报4月9日讯 近两年,我省加大玉米种植带动了玉米种子的热销,种子价格最高时达每公斤30多元,这让一些种业公司看到“钱景”,就吸引农民加入种子繁育之列。尝到了繁育种子的甜头,一些农民陆续涌入这个市场。玉米良种繁育热因此在林口县周边蔓延。然而种子多了,价就降下了,大量玉米种子积压在农民的库房里卖不出去。

  育种从热到冷,仅仅是由农民跟风造成的吗?近日,记者来到林口县调查采访。

  层层转包种农“够不着”甲方

  2012年春季,林口县刁翎镇四合村和三家子村徐家屯共213户农民通过经纪人参与玉米种子的繁育,累计种植面积达到330公顷。可到了今春,原定每公斤3元的收购合同,种子公司只按每公斤1元兑付。春耕步步紧逼,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节气不等人,种农焦急万分。

  农民说,去年秋天种子公司只拉走几车种子,就没有了音信。由于种农大都是通过经纪人签订合同的,上线是林口春源种业公司,而该公司是与山东莱州的一家种业公司合作,确定上述330公顷玉米种子的繁育。

  春节前,刁翎镇四合村和三家子村的30多名种农代表赶赴山东莱州,找到种业公司商讨。对方为种农按合同收购量每公斤1元共支付了130万元的款项。但这笔钱是先期支付款,还是算作补偿款,并没有明确说法。钱不多,种农总算没有白跑一趟。然而,自此以后,眼看到备耕时节,山东方面再无音信,令种农忧心忡忡。种农连续多次找到与林口县合作的春源种业公司,几番争取,最后商定,种业公司在原有每公斤补偿1元的基础上,现有的种子以每公斤两元的价格收购,2012年春季赊欠给农民的玉米种子款一并核免。清明节前大部分种子基本拉走,但种业公司并没有当时给付农民资金。农民说,今年玉米种子市场不好,自己的订单兑现恐怕遥遥无期。

  刁翎镇保安村种农的境遇比四合村和三家子村更糟。该村的王朝波种植了13公顷的玉米种子。如今,单包装50公斤共计300袋的种子全部堆在家里。王朝波对自己繁育的玉米种子是什么品牌,以及是给哪家公司繁育的,都一概不知,他只知道都是村里王姓经纪人操办的。不知道自己的“甲方”在哪儿,保安村种农无可奈何地任由种子积压在家里。王朝波说,除了土地承包费,还有肥料、雇佣工人的费用,自己投入10多万元,都是贷款。和普通商品玉米种植付出有所不同,去年秋季雨水大,为了保证种子水分,秋收时大家采用烤烟房烘烤脱水的办法,对种子进行降水,费了不少人力和财力。

  记者与王朝波所说的经纪人王先生通了电话,王先生说,和自己合作的是鸡西市“正拓种子商店”,该商店为齐齐哈尔市的一家种业公司代理繁育良种。王先生说,最近家里全是上门讨要种子钱的农户,几十户三四十万斤的种子,可是“上家”不给钱,自己也没辙。


 

  内外交困致玉米种业低迷

  “2012年的良种繁育,遭遇20多年来少有的恶劣天气。”这是牡丹江一位老良种繁育工作者的感慨。

  2011年,牡丹江遭受50年来罕见的伏旱,旱灾影响直至秋冬。由此波及玉米减产,价格大幅提升,但对玉米种繁育的影响却不大。玉米的短缺,致其价格一路上扬,达到每公斤2元以上。受其影响,2012年,农民玉米种植蜂拥而上,由此也带动玉米良种繁育的一哄而上。

  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和2011年的干旱天气截然相反,2012年牡丹江市遭遇少有的低温多雨天气,接连不断的雨雪,不仅使大量待收割的粮食无法收获,对质量要求更为严格的玉米种子同样未能幸免。

  一些种业公司不得不将尚未脱粒的玉米种子收购上来,异地进行烘干降水。林口县刁翎镇保安、胜利等村的种民,不得不采用烤烟房烘烤等办法对玉米种子降水。种子质量参差不齐,再加上严重供过于求,一些种业繁育公司对收购开始迟疑起来。

  据不完全统计,以种植大田为主的刁翎镇,入驻该镇的玉米良种繁育种业公司有6家,种植总面积达到11万亩,占当地土地的三分之一以上。6家种业公司鱼龙混杂,一部分公司不能与种农兑现合同,部分种农遭受损失。

  保安村会计徐景山回忆,2012年春季,一名经纪人曾经找到他,希望通过村里组织,扩大良种繁育面积。徐景山当时就质疑说:“你有繁育许可吗?营业执照有没有?”见对方迟迟没有拿出相关证明和手续,徐景山便没与其合作,由此避免了损失。

  一位业内人士说,2012年玉米种业出现大喜大悲的现象,包含了多种因素。既有雨雪天气的影响,也有种农技术不规范的问题,当然,也不乏一些单位私繁滥育,不负责任的现象。玉米良种总体供过于求,出现良种繁育无钱可赚的情况,最终导致一些公司“跑路”。


 

  保障利益需正规企业支撑

  和一些遭受损失的种农相比,三家子村种民杨国友幸运多了。他是良种繁育的最大受益人。2012年,他在村干部的支持下,与牡丹江一家种业公司签订了玉米种子合同,一年下来,5公顷的玉米种子,总产达到1.75万公斤,纯收入6.5万元。

  村干部康永斌说,三家子村有农户320户,繁育种子的达到200多户,种农严格按着公司的规程操作,都获得了好收成,全村仅繁育种子一项,纯收入就达1000多万元。“和正规的种业公司合作,公司从生产规程管理,到生产资金扶持,都让种农托底,秋天交售种子时,资金到位及时,种农们都特别高兴”。

  除了三家子村,依靠正规的种业公司,受益颇丰的还有东岗子、治安等村。

  近年来,被称为良种繁育基地县的林口县成为一些大的种业公司青睐之地,成为我国第三积温区良种繁育的首选。仅2012年,在林口县申请登记良种繁育的大型种业公司就达21家。其中一些正规的大型种业企业通过与农民合作,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现在,玉米良种繁育进入一个困难周期,各地种农如何借助地缘优势,总结经验教训,牡丹江市种子管理处市场检查科赵良鑫科长给出了这样的建议:首先种农要与种子繁育企业面对面签订合同,尽可能避免通过第三人或层层转包的形式签订“口头合同”,有效保障个人的权益;其次要考虑繁育的品种,是否适合在本地区生产,一村一户,因其耕地地处山坡和河滩的位置不同,长势和成熟度也不尽相同,种农一定提前做好咨询,满足良种繁育的需要;第三,良种繁育不同于一般的商品粮生产,生产过程复杂,生产成本相对较高,种农要充分考虑投入产出比或利润大小,不能单纯看收购价的高低;此外,种农一定要拿到制种企业的生产技术方案,严格遵循作业规程进行操作,才可能满足企业要求,自己同时获得良好的收成。

  关于林口县种农由热到冷的遭遇,一位业内人士说,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良种繁育存在着大起大落的风险。大家“一窝蜂”似的制种,难免供过于求。不赚钱事小,一旦亏进去,可能就不是小钱。有人进,有人退,你们都不制种,我制种,那才有钱赚。

首页  上一页  [1]  [2]  [3] 

责任编辑:杨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