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9日讯 微信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这款腾讯推出的免费软件,目前在中国的用户已经超过3亿。然而,前不久有消息称,运营商准备向微信业务收费,一时间,来自民众的质疑声充斥网络。而工信部近日关于微信收费的表态似乎让微信收费箭在弦上。

2013年3月工信部称协调解决收费要求。
不用微信就OUT
通讯运营商“暗战”微信,要对其“收费”,作为中国移动动感地带用户,大三学生张岩发短信的数量在明显减少——套餐每月赠送200条免费短信,以前不到10天就用完,现在到月底仍有剩余。
用来替代短信的,正是微信。“周边的人都在用,又方便又省钱。”他说。
从2011年初微信正式上线以来,微信正在从年轻人的“专属”工具变成大众交流工具。不同的人群,给出不同的答案。
张岩的答案很专业:智能手机的普及给了微信足够的生长空间;短信0.1元1条,发送微信会产生流量费,但便宜很多,包月使用更合适。以移动公司20元150M包月套餐为例,看微博玩微信完全够用;微信能完全实现短信功能,还能语音聊天、建立群组等。“另外,摇一摇功能,轻松就可找到身边的朋友。”
使用微信的年轻人大有人在,张岩告诉记者,在他的朋友圈子里,不用微信就“OUT”了。“微信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和身在外国的朋友交流不用交纳高昂的通讯费用,只要有网络,就能随时沟通。”张岩说。
近日,市民老刘过60岁生日,其中一个生日礼物是iPhone5。儿子送他手机的原因,是要建个家族微信群。在孙子的帮助下,刘先生现在已经熟练地使用微信和家人聊天了。“年纪大了,用拼音、手写发信息都不方便,微信发送语音的功能,正好适合老年人用。”老刘说。
微信也走进人们工作中。一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表示,微信就像一个移动会议室,不论身在何处,只要有意向,就能来场临时性的“头脑风暴”。特别是语音功能,让人们的交流更彻底、更直接,省去了敲打文字、难以准确表达的麻烦。
短信霸主地位不保
目前,比短信功能更强大的微信,正在挑战着短信已居于长达十几年的即时通讯霸主地位。
根据统计,全国电信行业在今年春节假期期间,内地短信业务量311.7亿条,同比增长8.3%。不过,按11.1亿手机用户计算,人均发送短信数量为28条。而在2012年春节,手机用户为9.86亿户,人均发送短信数量至少30条。
在全国短信业务增速放缓之时,哈尔滨市的短信行业受到的冲击则更加严重,甚至部分通讯运营商出现短信发送数量下降的情况。
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中国移动哈尔滨分公司手机用户短信发送数量比去年同期下降约7%;今年2月,短信发送数量下降约10%,呈现负增长局面。
七成人反对收费
微信收费问题成为“2013博鳌亚洲论坛”的热点话题之一。
在论坛上,展开一项针对3000多人的调查,9.8%的人投票支持“只要不向消费者收费就行,支持运营商向腾讯收费”;71%的人反对收费;认为“只要我自己不出钱,收不收钱跟我没关系”的人占据了19%。
腾讯总裁刘炽平称,用户在流量上已经付基础费用,而运营商因数据业务的发展,营收得到提高,运营商因为微信等应用收到了更多的流量费。他称,全球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对于微信这一类即时通讯业务收费。
腾讯2012年的财报显示,微信与WeChat(微信海外市场名称)的注册账户总数已超过3亿。
中国移动战略决策咨询委员会主任、原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宙说,微信确实造成了运营商网络负担加重,而运营商从用户收取的流量费尚无法平衡网络成本。是否收费,要兼顾消费者、腾讯和移动互联网营运商三方的利益,才符合市场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