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警方胡同板棚架起摄像机 蹲守第6天透过砖缝拍下毒品交易过程(现场图)
2013-04-15 09:50:13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赵勋 马田园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4月15日讯 蹲守,坊间俗称“蹲坑”,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这是警方最“古老”却也最有效的抓捕方式。一名多年从事刑侦工作的警官说,那些人们耳闻目见的英勇抓捕和辉煌战果,不过是蹲守故事的短暂一瞬,更多、更真实的,是忍耐、博弈与无穷变数。近日,记者采访多名长期、多次参与蹲守的警官,走近了一场场时间与谋略的角力……

   蹲守板棚6天拍下十步外毒品交易

  4月的清晨5点,天色微明,凉风阵阵,即将拆迁的棚户区里一处紧挨板棚的“L型”胡同内,没有灯光也没有一点声响。忽然,一名中年男子在此出现,取出工具在地上挖了个坑,随手将一包“东西”埋进去,然后离开。几分钟后,一辆墨绿色捷达车驶来,驾车男子下车后四下张望一阵,取出厚厚一叠钱,捡起两个破塑料袋包起来,挖坑埋好,驾车离去。

  之后,中年男子返回,打着手机来到埋钱的位置,取钱离去。片刻,墨绿色捷达车再次回到这里,驾车人打电话找到埋好的“东西”,驾车离开现场。

  以上内容,是一起毒品交易的现场全过程。两名嫌疑人以为一切天衣无缝,然而他们做梦也想不到,在胡同的板棚里,一名蹲守警官半蹲着、透过半块砖的缝隙,用摄像机将这一切全部录制下来。

  次日,涉嫌贩卖3660支杜冷丁的嫌疑人张某被阿城警方逮捕,在完整的视频证据面前,百般抵赖的他终于低下了头……

  录下交易现场的警官,是阿城区禁毒大队大队长高飞。谈起2011年的这起案子,他记忆犹新。当时,警方提前锁定了嫌疑人张某,为了取得充分证据,高飞在胡同内选好一处板棚,他将半块墙砖敲掉,安置了录像机。蹲守前5天,张某每次在附近出现,高飞就要马上在板棚蹲好,“棚子不到一人高,全是冰,只能很勉强地半蹲着。”

  高飞回忆说,整个交易就在自己面前十步左右的范围内进行,将近半小时里,他不敢动,更不敢发出任何声音。近在咫尺,他能听到嫌犯说的每句话。而这也意味着,一旦自己发出声响,嫌犯也能听到。如果嫌犯发现自己,有危险自不必说,多日的蹲守就可能功亏一篑。“太静了,能听到自己的心跳。”高飞说,虽然初春的清晨很冷,他的额角还是见了汗,“好歹稳住了,案子最终也破了。”


 

   9天轮流趴墙上听隔壁嫌疑犯动静

  蹲守,有时不只是“守株待兔”,跟踪也是行动成功的关键。警官们说,近年来一些犯罪分子的“反侦察”意识大大提高,蹲守和追踪,成为一场不断“升级”的黑白博弈。

  2年前,为了一起跨省毒品交易案,禁毒大队的三名警官前往重庆市。由于交易地点并不在重庆,哈市嫌疑人“老三”与当地嫌疑人接头后,先打车、再步行,再打车、再步行,他们的“反侦察”意识很强。

  警方几经追踪,在火车站进站口处失去了二人的踪影。民警最终通过监控录像,确认两名嫌疑人前往了河南信阳。经过进一步追踪,警方在信阳一小旅店内锁定了嫌疑人的房间,并在其隔壁蹲守。

  此后的9天里,三名警官全天轮流趴在木板墙上,听着隔壁的动静。一次,“老三”开门外出,民警随后跟上。嫌疑人朝前走50米后,突然径直折返,与追踪的警官擦肩而过,不到20秒的时间,警官回身再找,“老三”踪迹不见。当再次找到嫌疑人并成功追踪后,民警发现嫌疑人还有“新招”。坐车的嫌疑人,沿途将长时间在后方出现的车型、车号记录下来,到一宾馆前下车,绕宾馆走了几圈,核对是否有跟踪。

  最终,警方通过蹲守和追踪,成功侦破了这起跨省贩毒案。办案民警至今提起此案,仍会感叹:蹲坑,是越来越难了。

   女儿眼见父亲被抓民警看了挺心酸

  日前,松峰山派出所教导员赵飞,说起了自己蹲守任务中“最纠结”的一案。前年全市“清网行动”中,他接到一条线索:一名涉嫌盗窃30多头大型牲畜、在逃近20年的嫌疑人王某,他的女儿在哈市道里区一家初中上学。通过追踪,民警找到王某和女孩租住的居民楼。蹲守第4天,王某和女儿外出买菜,为了尽量不在女孩面前抓捕,民警决定等王某独自一个人时再出手。

  当王某和女儿分手后,王某独自一人时,民警把握时机从后面将王某拘捕并迅速带走。尽管如此,女孩还是听到声音,回过头来看到了抓捕的瞬间。“看见女孩回头了,当时没什么,可事后……”赵飞叹了口气说,破了案,但他心里却几乎没有喜悦,因为自己女儿和那个小姑娘年纪差不多,身为人父,他简直不敢想象女孩事后的反应。处理完案件后,他找到女孩的班主任,请老师多关心她,有需要帮助的随时给自己打电话,并积极帮助联系上了女孩的母亲。目前,女孩仍在继续自己的学业。

  在警界,有一则共识:过年,是蹲守抓捕的最佳时机之一。但警官们说,抓捕肯定果断,事后想想嫌疑人的家人,特别是老人和孩子,心里有时候“挺同情,挺难受的”。事实上,许多警官在抓捕嫌疑人后,也对其家属给予了帮助。“蹲守、抓捕是职责所在,更是对被害人和法律负责。”


 

   民警“身心极限”会在第2夜到来

  阿城公安分局副局长赵航,是一名从事刑侦工作多年、亲历大小蹲守数百次的“老侦查员”。他说,几分钟内即见分晓的抓捕行动,在整个蹲守行动的时间线上所占仅为1%,另外99%“没什么成效”的时间里,警官们几乎每一秒都在挑战着身心的极限。

  时刻处于不可知的等待中,是最大的煎熬;抓捕、搏斗可能在下一秒发生,也可能未来几个小时甚至几天什么都不发生。

  一般来说,蹲守的“身心极限”最晚会在第2夜到来。而但凡有些分量的案子,蹲个三五天都“打不住”。焦虑,如影随形,保持警惕的同时必须时刻调整、控制。在这情绪下,时间过得更慢,漫漫长夜,常常要以秒计算。同时,紧张、焦虑会让民警的身体疲劳得更快:眼皮发沉、浑身酸痛、反应变慢……

  去年10月,阿城区料甸乡发生一起杀人案。警方判断:嫌疑人已逃进附近的深山,但随时可能回家取食物和衣服。于是,四名办案民警住进了嫌疑人的家,接连两夜未眠。嫌犯随时可能回家,狭路相逢、生死相搏的戏码随时可能上演。由于紧张和焦虑,民警除了实在饿时塞几口面包、火腿肠,基本吃不下东西。

  第3天,嫌疑人落网的消息传来,行动结束,两天两宿没吃好、睡好的民警松了一口气,“弦儿一松,整个人一下子垮了”。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