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科教·就业  >  就业
搜 索
黑龙江省多方联动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
2013-04-24 15:56:17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韩雪 孙佳薇 吴秋凤 杨洋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题记

  他们,有的首创校园“一卡通”,有的当上了“鸡司令”,有的改造寒地节能车库、代理喷灌机……

  仅去年一年,我省就有4360名毕业生实现了自主创业。

  讥讽的话语,轻蔑的目光,都不能挡住他们前行的脚步。为了让创业的梦想照进现实,他们每天天不亮就上路……每一次的成功,都向世人昭示着青年一代的实力。

  年轻胸怀,揣着远大梦想。而今,他们没有止步于现有的成功,而是带领身边的贫困学生、农村青年一道,朝着更高远的目标放飞梦想。

  黑龙江日报4月24日讯 目前,我省共有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2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4个,省、市高校大学科技创业园和孵化基地78个,大学生创业团队2000余个,仅去年一年,我省就有4360名毕业生实现了自主创业。

  据省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省强化顶层设计提升创新创业指导和服务水平,鼓励大学生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使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不断提升。

  我省较早成立了全省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自2003年起,全省各高校将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课程纳入了教学计划,作为必修必选课,实行学分制管理。仅2011年,我省就有70余所高校10余万人次接受专项创业课程培训,并通过创业讲坛、创业大赛、社团活动等第二课堂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和创业体验,传播普及创业理念。2011年举办的全省大学生创业大赛,开展了100余场创业培训、创业模拟、创业巡讲报告等活动,带动46所高校908支团队的5000余名学生参赛,惠及师生5万余人。

  同时,我省加强师资培训,提升了创新创业指导和服务水平。目前已累计培养创业教育师资3000余人次,建立了省级“创业导师库”,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系列教材、课题研究、论文等教学科研成果300余项,其中100余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学科研成果奖,涌现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创业教育专家。

  我省充分发挥全省高等教育的资源优势,先后在7所高校设立了省级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研发应用“智信网”、创新创业物联网等信息化平台,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支持、交流与对接服务,同时,积极协调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创业园、企业等开展大学生创业项目对接,设立大学生创业专项资金等方式,对大学生创业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服务。目前,已有351个创业团队入驻各级创业孵化基地。


 

  “鸡司令”潘浩的幸福事儿:在创业中体现自身价值

  图为潘浩在黑龙江边中兴林场散养基地给芦花鸡喂饲料。

  2007年,就读于齐齐哈尔市林业学校的潘浩,被北京一家园林绿化公司聘用,成为全校被招到北京工作的4名应届毕业生之一。

  在村民眼里,跟其他人外出“打工”不同,潘浩是被北京公司“挑”去的。背起行囊出发那天,父亲只对他说了一句话“在北京不混出样儿,就别回来!”

  潘浩在北京租的房子只有十几平方米。夜深人静时,潘浩总是望着窗外,看着鳞次栉比的高层住宅叹息:“几万一平方米的房子,我要奋斗多少年,才能留在这儿?”终于,他背起行囊,对着北京长安街说声“再见”,就毅然踏上了回家乡创业的道路。

  “父母不理解,姐姐说败家,朋友讥讽,乡亲们说肯定是被公司辞退了……”潘浩无暇顾及这些,一根筋地寻找创业的项目。一次,央视《致富经》栏目一则有关芦花鸡养殖的报道,让他看到了一线曙光。他开始对本地及周边市县进行市场调查,“养殖的数量很少、供不应求”,于是,潘浩坚定了从事芦花鸡养殖业的决心。

  2008年初,潘浩向亲友借了3000元的路费,到芦花鸡的发源地山东和河北的大型养鸡场无偿打工,5个月的学习与实践,从鸡雏出壳一直到鸡出栏,从防疫到饲养,每个环节他都熟练掌握。当年6月,他带回了1000只鸡雏在自己家饲养后,又搬到村附近的自然林中放养。

  鸡出栏了,怎么销售?潘浩鼓足勇气,跑到镇上名气最旺的饭店软磨硬泡。老板轻蔑地一笑:“芦花鸡和普通鸡有什么不一样啊?先放这儿两只吧。”话音刚落,潘浩立刻把提前做好的鸡笼赠送给老板,牌子上写着芦花鸡的介绍。几天后,当自己养殖的芦花鸡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时,潘浩露出了微笑。

  销路有了,养殖量也要跟得上。2011年,潘浩用赚到的20万元钱,在龙江第一渠的林地建起了500平方米的标准化鸡舍一栋,在忠仁镇政府所在地租用了700平方米房子建起孵化站和越冬温室,孵化了一万多只鸡雏。

  村民们笑称他为“鸡司令”的同时,也投来羡慕的眼光,有的村民悄悄地问他,“养芦花鸡真能赚钱?”潘浩突然意识到,村民们致富的愿望很强烈,只是不敢实践。“我可不可以带领他们致富?”

  在绥滨县就业局的帮助下,潘浩吸纳了全镇20个村的60名外出务工返乡青年加入到芦花鸡养殖事业中。今年年初,忠仁镇芦花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宣告成立。潘浩担任合作社的理事长,建立了20个芦花鸡养殖服务站,除自己养殖2万只外,把自己进的4万只鸡雏分别发到会员家中养殖,合作社为其提供防疫、饲料和销售渠道。“按保护价收回,每只鸡能让会员赚60到70元。”潘浩说。

  潘浩很享受自己的创业过程,他说:“最大的幸福,就是能在创业中体现自身的价值。”去年7月,他刚刚过完23周岁的生日,烛光下他许下一个愿望:要将合作社养殖的芦花鸡冷冻后送进哈尔滨各大超市销售。


 

  科技园里的三个“青年老板”

  东北林大四名大学生合伙开了一家自己的装饰公司。苏强 摄

  李男(左)在指导喷灌机安装。

  作为一所省属院校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哈尔滨理工大学科技园内入孵企业已达200余家,其中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分公司有39家,占企业总数的近20%。近日,记者走进科技园,感受了几名大学生创业者从学生到老板的历练过程。

  戚泉在读研究生年收入超十万

  戚泉是哈理工电气工程专业的一名在校研究生,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哈尔滨盛源百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企业法人,年收入超过10万元,是同龄人眼中地地道道的“成功人士”。

  一次,戚泉偶然发现供热单位冬季供热的车库温度一般在20℃,而汽车仅需要温度维持在0℃以上即可,车库的使用者不仅要为车库缴纳较高的取暖费,还造成了热能的极大浪费。他决定对车库进行研究、改造,进而实现车库冬季采暖零费用的目标。经过一年多的实验,他们的节能车库终于实验成功,并将其命名为“寒带地区居民节能小汽车库”。戚泉说,改造一个旧车库一次性投入4000元左右,但可以省去此后车库的取暖费用。目前公司已在伊春、大庆、铁力、黑河等地成功改造了800余个车库,公司已从最初的5人增加到10余人,而他的年收入也超过了10万元。

  李男三餐田里吃换来3亿销售额

  2009年,李男从哈理工计算机学院毕业后,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基地为他提供了一间办公室。他带领自己的创业团队起早贪黑地研究技术、安装设备。如今,他们代理的喷灌机已有数十台应用在田间。去年,喷灌机的销售额已达到3.2亿元。

  李男告诉记者,他成功的背后经历过难以想象的困难。“从大二开始,我就尝试进行各种经营,做过广告,做过电子产品销售。后来,每天不到6点就得起床,骑着自行车在校园里抓贴小广告的,一整天下来,累得连饭都吃不下。”

  毕业后,李男奔赴北京寻找项目,在一次展会上,某公司的喷灌机等农用设备吸引了他,他想,黑龙江是农业大省,这种喷灌机一定很有市场,而且目前省内还没有人代理这家公司的喷灌机,经过洽谈,他取得了该公司在黑龙江的代理权。“就甜菜一个品种来说,用了我的喷灌机后,每亩可增产280元。”李男说:“2010年销售22台喷灌机,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每一分钱都是用汗水换来的。2010年4月至7月,李男和公司的技术人员一直没有回过家,公司里26岁的总工程师张应告诉记者,在田里安装机器的那段日子,每天天不亮就披着军大衣下田了,直到晚上才能回去休息,三餐都在田里吃。

  魏思远放弃十万年薪自主创业

  魏思远大学毕业后,就职北京一家计算机研究所,年薪10余万元。工作之余,他与好友苏亚光经常切磋水泵电机测试方面的技术,擦出了不少创新火花。2006年至2008年,魏思远先后获得两项专利。后来,苏亚光考入哈理工测通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两人商量后大胆决定,合伙来科技园投标创业。

  魏思远放弃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北京工作,带着专利技术回乡。两人研制的水泵测试系统在国内领先,在业界占垄断地位。“国内企业使用的水泵电机测试设备大多从国外进口,而国外的供应商远水解不了近渴,服务难以及时到位。”魏思远说,他们从服务切入,除了提供前期使用指导外,还负责后期的技术服务和配套改造,很快挤入市场。公司运营至今已接了多笔生意,这让他们信心倍增。


 

  高明创立助学基金为贫困生提供岗位

  黑龙江新闻网讯(记者韩雪)“我们曾和他们一样,所以深知他们的难处……”在赚得人生的第一桶金后,高明和他的团队便开始共同资助贫困学生。

  全省大学生道德模范候选人高明,是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的一名大四学生,他组建的创业团队目前已有20余人,实现销售额18余万元,他创立的“明锐助学基金”累计为在校贫困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400余人次。

  全国高校首创“一卡通”

  大二暑期,高明没有回家,而是选择在一家公司做兼职,该公司发行的一种优惠卡,点燃了他灵感的火花,于是高明与其他三名同学一拍即合决定在校园里制作类似的优惠卡。

  “这张卡就是把周围商家的会员卡集合在一张卡上,通过集中宣传,降低商家营销成本,一卡顶多卡,方便消费者携带。”高明回忆说:“那时是8月份,天气特别热,我们每天很早便出门和商家们谈判,一直谈到傍晚。”半个月后,高明一行终于联系到了40多个商家,随后,以哈工程校园为背景的“壹联优汇卡”很快被制作出来,开学时,以10元一张的价格卖掉了千余张,学生持这张卡就可以到这些加盟商家打折消费,“壹联优汇卡”打破了独家会员卡的传统模式,不仅在工程大学里是首创,在全国高校里也为首创。

  在学校一些同期创业团队倒闭的情况下,高明的创业工作室通过创新模式,整合资源,实现了持续性盈利。

  “在校园传媒方面还存有空白,我们决定继续涉足校园传媒。”在高明的工作室里,记者看到了他们出版的哈工程第一本商业杂志《明锐消费期刊》,期刊设计精美靓丽,把多个商家的信息集中在一起宣传,并附有学生日常关心的生活信息。

  为贫困生提供兼职岗位

  高明曾是一名贫困生,他深知作为贫困生想要实现的理想与现实的距离。“我一定要为贫困学生们做点什么。”赚得第一桶金后,高明这样想。

  2011年末,高明成立了“明锐助学基金”,基金来源于“明锐”部分盈利以及慈善商家的捐助,而在基金经营2个月后,高明感到,单纯资助学生不足以真正地帮助他们,在高明看来,贫困生们更需要的是一种锻炼自我的机会。于是,在“明锐助学室”公开招聘时,高明便优先考虑贫困生,不断地给更多的贫困生提供兼职岗位,通过高额奖金,使他们在锻炼的过程中赚到了应得的酬劳,实现了双重收获。

  “明锐助学基金”经营一年多以来,累计为在校贫困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400余人次,工资奖金约5万元,协助申报立志奖学金5000元。

  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看过来

  政策链接

  我省积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主要的优惠政策有以下五方面内容。

  四放宽放宽创业领域、登记条件、出资额限制和经营场所限制。

  两减免减税方面:持《就业失业登记证》(注明“自主创业税收政策”或附着《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的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年度内从事个体经营(国家限制性行业除外)的,3年内按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免费方面:毕业2年以内的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国家限制性行业除外)的,按规定自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收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

  一培训各级人社部门和所在地高校实行政校联合,建立大学生创业工作指导站,组织有创业愿望的在校大学生参加包括创业知识、沙盘模拟、公司仿真及实际操作为主要内容的创业培训和创业模拟实训,提高创业能力。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在定点机构参加创业培训可享受最高不超过人均1000元的培训补贴。

  一贷款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可在创业地按规定申请小额担保贷款,从事微利项目的,可享受不超过10万元贷款额度的财政贴息扶持。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当提高贷款额度。贷款期限两年,到期确需延长的,可展期一次,展期不贴息。

  五服务是加强各项服务保障措施。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责任编辑:杨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