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26日讯 4月22日,大庆日报刊发的《一年两万多假币残币“混”上公交车》一文,在市民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仅四天时间,油城论坛和讨论的邮箱里就收到了百余条评论和建议。
网友“小小”说,无人售票本身是为了方便乘客而设计的,可偏偏有一些人在享受这种便利的同时,使用残币假币蒙混过关。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由于目前对投假币残币者没有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投假币者即使被发现,也没有相应的惩罚措施跟进;二是使用假币残币者自身的社会道德水准不高。
市民李凤辉说,对于公交车出现残币假币这种现象,相关部门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防范,不给假币残币的使用提供可乘之机,可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IC卡等。还要切实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和建设,形成人人守规矩的良好社会公德环境。
网友“小大人”说,如果车上有售票员,乘客可以全部上车后再交钱,这样可以节省不少时间。改用自动投票箱后,乘客只好列队依次从前门上车,每个站都会比以前多耽搁几分钟。为此,我们可以在每个车上配备一名售票员,虽然资源有些浪费,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类似现象的发生。
网友“回形针”说,要从根本上杜绝类似现象,既要靠严格的制度约束,还要靠人们的自觉。作为公交公司,可以对实行刷IC卡的乘客给予优惠,例如,存400元可当500元使用,这样的优惠可以极大地提高市民办理公交IC卡的积极性。
市民张宇说,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可以采取技术手段防范,据了解,我国一部分城市已经在公交系统中引进了与银行假币识别器相仿的车载假硬币识别器,尽管仍然有“漏网之鱼”,但正常情况下分辨率在98%以上,这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网友“飞天”说,公交车作为一个城市的窗口,直接反映了市民素质的高低,其中首先反映的是诚信素质的问题。利用假币仪来检验车资只是一种手段,要让公交车彻底告别假币困扰,最终还要依靠培养市民自觉的诚信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