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于文峰换心19年 刷新亚洲纪录
2013-04-27 08:51:30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4月27日讯 “我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个病人,家人和朋友也像正常人一样对待我,朋友相聚喝点小酒,周末和学生一起爬山,我现在的生活和正常人没什么不同。”说话的是接受心脏移植手术已健康生活了19年的于文峰,他打破了杨玉民心脏移植手术后存活18年半的纪录,成为新一届亚洲“换心”纪录。26日,于文峰参加哈医大二院举办的“爱心日”义诊活动,同行的还有其他几位换心人。哈医大二院为他们进行了身体健康全面检查。于文峰也跟记者讲述了他的“心”路历程。

于文峰和学生们在一起

  而立之年,身体孱弱的他险些猝死

  1994年,于文峰31岁,当时在尚志市帽儿山镇学校任教,身体非常虚弱,“一有个流行感冒准能摊上,整天病病歪歪的,但是也没寻思心脏有毛病,可能是先天体质比较弱吧。”于文峰说,同年2月份,他出现了浑身无力、冒汗的症状,“到后来躺在床上已经起不来了,需要人搀扶,生命只靠不断输液维持,感觉生命随时都会终止,很恐惧,心情也变得很糟糕”于文峰说。

  随后,于文峰被送往哈医大二院接受治疗。据哈医大二院心外科主任蒋树林介绍,于文峰是由心肌病导致的严重心律失常入院,入院时已经有过反复室颤,并且有双下肢浮肿,抢救多次,随时有猝死的危险。当年2月8日,哈医大二院投入80多名医务人员进行了第二例心脏移植手术。与第一例心脏移植患者杨玉民稍显不同,于文峰的术后恢复堪称奇迹,术后仅3天,很多指标开始回归正常,半个月后,于文峰心脏和身体状态就已经恢复如初,甚至可以出院了。蒋树林主任回忆,第一例心脏移植患者杨玉民经过了长达数月的恢复和漫长的反复治疗,而于文峰心脏移植的成功,在事实上比第一例更加鼓舞医务人员对心脏移植的信心,也让整整一代医务工作者加强了对心脏移植术后效果的实际认识。

  杨玉民大哥给了我“换心”的勇气

  “我是看到了杨大哥换心成功了,我才有的信心。”于文峰说,在换心之前,他也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做,怕手术失败,下不了手术台,不做,现在的身体就已经支撑不住了。“从来都没有那么恐惧过,亲友都劝我放弃,毕竟在思想相对闭塞的小乡镇,觉得换心是太不可思议的事儿,不可能成功,自己也在矛盾与恐惧中不断挣扎,是杨大哥给了我迈出这一步的信心。听说杨大哥去世的消息时,我正在给学生上课,我立即跟学校请了假,赶到哈尔滨送杨大哥最后一程。”于文峰回忆道。

  于文峰说,“杨大哥给需要做心脏移植的患者开了一个好头,他虽然走了,我会把这个接力棒传递下去,健康、积极、乐观的生活下去,也给其他需要做心脏移植手术的患者们信心和勇气。”

  “换心”后,除了身体的改变,于文峰的心态也改变了很多,“有了换心的经历,我对生命有深刻的体会,生命是脆弱的,也是宝贵的,金钱和名利都显得微不足道,上天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只有加倍奉献和珍惜才能对得起大家、对得起社会。”

  于文峰告诉记者,这几年来,我感觉自己身体很好,没有什么不舒服的,近19年来只出现过两次排异反应。因为心脏移植有排异反应,他要经常服用抗排异反应的药物。提高心脏移植生存时间,世界上都没有什么经验,我也是摸索着前进,我知道药物都有毒副作用,所以把每天服用一次的药物改成了三天服用一次。

  换心后,于文峰已送走9届毕业班

  于文峰自1994年2月8日“换心”到现在已经健康生活了19年零2个月多,做完手术以后,于文峰极力呵护着自己重生的“心”,饮食上吃清淡的食物,适量进行身体锻炼,不生气等等。“大约过了五六年以后,我觉得自己的身体状况很好,例如家附近的帽儿山,一般人爬着都很费力,我也试着爬了一次,一点也不落后于别人。”有的时候亲朋好友邀请吃饭,在饭桌上他还能喝点酒,身体也没有出现不适的情况。

  于文峰今年50岁,从“换心”后已经带了9届高中毕业生,他现在带的是高二的学生,由于已经开始备考,于文峰承担的教学任务是异常繁忙的,每周上7天班,无休息日,即使工作压力如此之大,他仍然精力充沛,与学生们打成一片。

  于文峰的家距离学校每天往返2公里,他始终坚持步行,没做手术之前于文峰总爱感冒,手术之后,身体素质变得很好,很少感冒。他每天早上会用冷水洗脸,用冷水擦洗上身,这个习惯他一直保持到现在。

  重生的于文峰从不拿自己当病人

  不久前于文峰收到了一位换心33年健康存活的美国人的祝贺信,老美在信中恭喜于文峰度过换心后的第19个生日,并鼓励他好好保重,争取超过自己。这让于文峰很受鼓舞。

  “以我目前的身体素质和精神状态超过那个换心之后活33年的美国人不成问题,我有信心。”于文峰说,一个生病的人,不论他得什么样的病,能有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很重要,不要把自己当成一个病人,该干什么干什么,你的家人、你的朋友、你的同事、领导也会把你当成一个普通人对待。对于子女尽父亲的义务,对待妻子承担丈夫的责任,对待亲人承担照顾的义务,和同事真诚、平等相处,承担领导分配给的各项工作,成就感和责任让你不断向前走。

  于文峰从来没把自己当作一个心脏病患者,19年来他对自己的心脏“了如指掌”。“不能因为做过手术就把自己当成一个重病患者什么都不做了,这反而是不健康的心态。”于文峰讲,“对心脏疾病理性认识是‘养心’的关键,我每天充实地工作,规划好生活节奏,保持心情愉快,及时和医生沟通,定期体检了解自己的心脏状况,就是心脏‘保养’最简捷的秘诀。”□记者张海霞文/摄

  相关链接

  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人数已超过2.7亿,其中,高血压患者2亿,心肌梗死患者200万,先心病患者200万,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心血管病,每年心脏猝死的总人数约为54.4万人。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的第一大死因,在城市、农村人口死亡因素中,心血管疾病分别占41%和40.3%。

  据哈医大二院心外科主任蒋树林介绍,绝大多数心血管疾病患者甚至包括一些医务人员,认为没有症状就不必检查心脏,或者过分乐观提出“保守治疗”,却往往是等到疾病发展到“有症状”已经十分严重。实际上,心血管疾病复杂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疾病症状与疾病危害不平行。“有症状的不一定是心脏病,而有心脏病不一定有症状。”蒋树林主任指出,“这是心脏疾病迅速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心外科经常接诊那些拖到不能再拖才来就医的患者,而这时患者的心肺功能都已经严重受损,很难再有更好的治疗效果,而医药费更是花费巨大。”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心血管疾病也逐年呈现高发态势,表现为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和高医疗费用,导致这些问题的首要原因是对心血管疾病的认识不足,认识不足包括轻视和过度重视两方面。

责任编辑: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