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2日讯 自1984年以来,民工潮已经持续了近30年。如今80后、90后的农民工,沿着父辈的脚步来到繁华的都市,寻找梦想。
87万,这是市总工会最新统计的哈市农民工总数;30万,这是其中33岁以下青年农民工的数量。
调查显示,这些80后、90后农民工,已成为城市建设者中的主力,与父辈落叶归根的想法不一样,他们想在城市里寻到自己的位置。
“跳龙门”式的随波逐流
我市从事加工制造业的农民工占总数的38%,从事批发和零售行业的占30%,从事餐饮业的占10%,从事建筑业的占14%。19至25岁的占35%,26至40岁的占40%;初中以上学历的占63%。
4月末的清晨,微凉。十年前,绥化市北林村,百户人家,400多人口;可现在只有不到200人。90%的年轻人都在外打工。
蒋小林正收拾行李,早饭后就要赶回哈尔滨。昨天接了个电话,是个准备装修房子的客户,急着和他见面,谈装修的事。按理这个季节,作为木匠的他,是不该回来的。开春是装修旺季,要不是家里临时有急事,他才舍不得城里一天将近600元的收入呢。
“老蒋家这小子可能折腾,人家在哈尔滨都买两套房子了。”在村里的老人眼里,蒋小林是个稳当、能办正事的年轻人。
12年前,蒋小林也没有想到自己能有今天。

蒋小林为客户装修房屋。
那年,21岁的蒋小林刚结婚,媳妇也是同村的。结了婚,就得像个爷们样,养得起家,顶得了门户。当时,村里的年轻人几乎没有人能沉下性子安心接过父辈手中的锄头镰刀,在田里弯下腰去耕作。看着周围年纪相仿的同村青年有些外出打工,捎回来信说在城里挣得比种地多,这下子有祖传木匠手艺的蒋小林彻底活了心。“反正年轻,出去闯闯也没坏处。挣着钱就多在城里干几年,要是挣不着钱,就回家老老实实种地。”
带上几件换洗衣服和爷爷传下来的工具,攥着结婚收的1300元份子钱,临别时,媳妇一直送到长途车站,一句“你好好在城里干,把我接过去。咱别一辈子窝在这小地方”,让蒋小林觉得肩膀上有副沉甸甸的担子压着。
当时一起坐车来哈的同村年轻人中,有来当力工的、有来当学徒工的、有来当服务员的……总之,他们都怀揣着一份叫“跳龙门”的梦想,离开土地,走进城市,开始闯荡。
踏实也是一针成功的催化剂
我市农民工高工时、超负荷劳动的问题普遍存在。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的占70%,12小时以上的占10%。每周休息一天的占60%,没有休息日的占10%。
蒋小林翻开他那皱巴的小本,上面记满了预约他装修客户的名字和联系方式,活已经排到了“十一”后。
“我也不可能去打广告,都是老客户给介绍的回头客。”说到这儿,蒋小林腰板挺得很直。当年刚来哈尔滨时,跟着装修队干,一天才给30元钱。“那时特想出来单干。可我凭什么能单干。想来想去,只有靠实在和厚道。”蒋小林每次跟装修队干完活都是最后一个离开,给客户留个联系方式,要是出现问题,就招呼他,不收钱他就来帮忙。
与蒋小林一样,周天雨也是来自农村的80后。与蒋小林的内向形成对比的是,周天雨健谈而且“会说话”。他却说,这些年看似练就了一张嘴皮子,实则是修行,修行的结果只有两个字——踏实。
27岁的周天雨永远都忘不了离家前,爸爸说的一句话“你是农村娃,多吃点苦、多受点委屈,没啥。”
九年前他一个人离开农村老家来哈尔滨闯荡,下了火车后就一路打听走到了位于地段街上的人才市场,来了才知道,原来这地方是招高级人才的,都得是本科学历。眼看天黑了,又渴又饿的他,急得一屁股坐在马路牙子上。恰巧被一家四星级酒店的人力资源经理看到,招他进了酒店客房部。
“那时候一个月工资只有800元,一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叠被、铺床、清理马桶……用周天雨的话说,那两年自己就像个“家庭妇女”,事实也如此,当时的客房部只有他一个男性。“800元钱在城里算少,可在家乡,却是父母种地三个月的收入。”周天雨形容自己对工作的珍惜,不仅随叫随到,就是不叫,他也愿意多干,因为毫无背景的他,只有表现好才能不被挤走。不到半年,他就被破格选为领班。
八年中的几次跳槽,也让周天雨的工资从800元涨到了如今的5000元。
习惯城市生活不愿回农村
我市长期脱离土地谋生者比例较高。66%的农民工脱离农业生产3年以上,72%的人希望继续留在城市发展,融入城市的愿望强烈。
26岁的铣工金林泉正在机床前认真地完成齿轮的成形,突然接到朋友来的微信,邀他周末一起去一家新开的烤肉自助店。金林泉手指灵活地回复到“我回去团购吧,还便宜些。”
城市里的生活让金林泉觉得很舒服,也很习惯。
现在他住在群力,每天上班坐厂里的通勤车,双休,厂里有食堂。“我这工种,可是越老越吃香。”有南方的企业多次来“挖”他,可小金都拒绝了,理由有两条:离家远照顾父母不方便;虽然南方给的工资高,可消费也高,算下来最后实际剩下的基本一样。
周天雨与金林泉都出生在1987年,他们的生活并没有交集。可他们都对土地感到陌生,觉得那个小村庄是再也回不去了。
到万达看电影、周末约上好友去近郊来次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说起哈尔滨的吃、玩、乐,周天雨俨然是个“老哈”。他承认每年春节回村里那几天,总觉得不适应,平时在城里晚上9点还没下班,可在家里都睡上两觉了。现在自己的“圈子”已经在哈尔滨了。
“小时候在农村,上面有哥姐,基本上农活是没沾过手。到了十六七岁,刚成了好劳力,就跟着同乡人一起进城打工,离开了农村。再后来就是现在这样,每年基本上回家一两次,最多住一周。”周天雨说,农村、土地在脑子里已经是符号了。
每天在拼搏追逐“市民化”
我市农民工参加养老和工伤保险率仅为1.58%和1.17%,参加其他保险的寥寥无几。
南坎街40号大院内,蒋小林的自行车就靠在一棵树下。以蒋小林的收入,买辆十万元以内的经济型车绰绰有余,可他依然蹬着“二八”车,为的就是要在城市里立足多攒点“家底”。
2005年,媳妇带着闺女从农村也进城了。夫妻俩当时第一个计划就是买个房,能让孩子在城里落户,能让孩子在城里上学。为了多挣点钱,蒋小林开始跟湖北师傅学瓦工的活儿,在接装修活时,再以比请专业湖北瓦工便宜的价格把自己“卖出去”,挣上两份活的钱。
2007年,他们就在南直路上一次性全款买了一套使用面积近60平方米的二手房。去年,两口子又在红旗小区附近买了套二手房,以每年1.6万的价格出租出去。每年的租金用来交他们夫妻二人的医保和养老保险。
“我真的每一天都不敢偷懒。早上一睁眼,就得想这一天的目标。”蒋小林的话,似乎能代表很多“漂”在城市里的年轻务工人员的心里话。尽管他们中的一些人,收入不算低,但没有医保、养老保险,不知道等自己年纪大了该怎么生活,也不知道这个城市里终究会不会有自己一个角落……

周天雨在认真地摆放餐具。
而周天雨也有新烦恼了。他手上有20多万存款,父母希望他回到家乡,开个小店安稳地生活,而周天雨则想用这笔钱完成在哈尔滨“市民”身份的转换,贷款买房子,再报个成人自考,学个管理专业。他不满足一辈子当个店长,给别人打工。
“我爸二十多年前也来过哈尔滨打工,可那时他没想过要留下来。”蒋小林的印象里,父亲那时来城里就是为了挣钱,挣了钱就回农村补贴家用。“如今城市对农民工包容度越来越大。我和我爸那辈不一样,他们是挣钱就行,我是既想挣钱,又想要份尊重。”蒋小林说。

金林泉在机床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