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3日讯 “五一”小长假期间旅游、商场、餐饮、网络消费均迎来消费高峰,记者从齐齐哈尔市消协了解到,由于缺少维权意识,一些消费者掉入不良商贩挖好的陷阱后悔不迭。市消协以案说法,告知市民如何避开陷阱。
案例一:4月29日,褚明山与回齐的同学到一家特色麻辣烫聚会,5个人都喝得醉醺醺。褚明山第二天才发现自己点的菜明明不足300元,而且自己带的酒,饭费却花了400多元,幸好有席间留影为证,才与老板理论清楚菜品数量,最后才找回了110元。
应对办法:无论节日还是平日里,消费者外出就餐时要到证照齐全,信誉好饭店,无证餐饮或摊档尽量不要去,要明确饭店的饭菜质量和价格标准,防止饭店的强制消费。别忘了要查验账单,索要发票,以确保权益不受侵害。
案例二:4月26日,宅女冯琳被节前各种促销吸引,过足了网购瘾,结果购来的餐券,节日期间消费却限制座位及菜品,喜欢的衣服说三天到,结果节日过完了也没收到。4月29日,家庭主妇闫晓晓以市场价一半的价格给儿子、外甥们网购了大包薯片,还有海苔、糖果等小食品。结果“五一”期间,孩子们吃得直泻肚,仔细一看,才发现食品的包装特别旧,有的都过期三个多月了,因自己没仔细查收只能自认倒霉,总不能因为几十块钱到山东网店去打官司吧。
应对办法:面对商家各种打折促销首先要冷静,即使是实际需要的也要货比三家;在选择网络和电视购物时,一定要选择规模大、信誉好的网站,要从自己的实际需要出发,克服低价诱惑,事先与客服协商,并保存好相关的证据。尤其是在购买食品时,一定要查看质量安全标志,也就是QS认证标志,要选择生产厂名、厂址、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标志齐全,包装完好的食品,不要购买来路不明或者不新鲜的食物;要特别注意肉类产品的食用安全,在购买时,要查看是否有有效的检疫合格证明。
案例三:4月21日,马尧带四个女孩去北京、四川等地旅游,马尧按每人一份交够了团费,可是每每都因为旅游团里女性少,五个人里总有一个要单睡一间房,而多收一个人的宿费,马尧觉得不是旅游团失职未预算好,就是故意欺诈,但旅游团却拿出自拟的合同说事儿,马尧遭遇霸王合同却无计可施。
应对办法:出游的消费者在选择旅行社时,要详细弄清旅行社资质,在签订合同时,要仔细阅读合同上的条款,在合同中一定要标明出游的行程、路线、景点、食宿安排等。在旅游中,要谨防购物陷阱,购物后要主动索取购物凭证,发现旅游服务问题时,要及时向当地旅游部门、工商部门和消协举报、投诉,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