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5月10日讯哈尔滨市计划从2013年起三年时间内,投资90亿元,加快城市源网升级建设,提升城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为城市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其中,该市将对567公里老旧管网进行系统性更新改造,杜绝老城区地下管线“跑、冒、滴、漏”和路面沉降等问题。目前,哈市8条街路28项源网改造工程迅速启动建设。

在安宁街施工现场,工人搭起木板,方便居民出行。申深摄

安宁街排水管线改造现场秩序井然。高明摄
老旧管网超期服役隐患多
今年哈市城建重头戏源网改造工程日前开始施工,包括安宁街、尚志胡同、井街胡同等在内的8条街路涉及到的供排水、燃气、供热等28个源网改造项目率先开建,拉开了冰城源网升级三年会战的大幕。
老旧地下管线乱如麻
由于种种原因,哈市早期地下管网资料不全,很多旧有地下管线位置不详,常常出现旧有管网的线位与新建管线的走向重叠交叉的现象。特别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一些产权单位遇到线由有障碍时,便擅自变更线由施工,工程完工后,既不及时上报备案,又不归案存档,为以后地下管线建设的规划管理和施工安全等埋下了隐患。
采访中,哈市建委源网工程建设推进指挥部的现场指挥吴敏告诉记者,哈市地下管线盘根错节,迁移工作非常困难。去年他们在施工中发现,许多管线还是建国前的。供水、排水、燃气、供热、各种光缆和电缆千头万绪,而且这些管线埋设深浅不一、纵横交错,即便拿着管线设计线路图,也往往有很多管线不知道它能走到哪儿。有一次,施工人员挖开一个12米长的路面,里面就有14道障碍,管线多得让人头疼。几乎每十几平方米的地下,就有十根左右的管线,各种管线重叠交错、杂乱无章地争抢着城市有限的地下空间,给施工带来不小的难度。今年哈市源网建设实行全市统一规划,统筹组织,集中施工,对供水、排水、供热、燃气、电力、通讯等管线建设改造采取“一次开挖,六网并进”的施工组织模式,将使弊端逐渐消失。
管网超期服役安全隐患多
据了解,哈市地下设施综合体系由人防设施、管线设施及地铁设施等组成,主要包括供水、排水、电力、供热、燃气等各类管线17种,总长度约23171公里。然而,近年来,因历史欠账较多,资金投入不足,建设标准较低,大量的地下设施相继进入老化阶段,超期服役现象十分严重,均不同程度上存在承载能力不足、安全隐患严重等问题。虽然哈市在近3年间新建改造各类地下管线4532公里,管网总长度增长近20%,但大量地下设施仍未能及时进行更新改造,已严重超期服役,安全隐患严重。据哈市建委源网工程建设指挥部介绍,目前哈市老城区仍有567公里解放前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供水、排水、供热等管线及设备在使用,已严重超期服役,存在“跑、冒、滴、漏”现象,导致城区路面沉降塌方问题逐年增多,安全隐患严重。由于老城区原有管网承载能力明显不足,使城市低洼区域内涝严重,个别区域还存在用水用气难问题。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增加,供水、燃气、供热等生产供给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部分区域存在供应能力不足问题。
一提起老旧管网,许多市民都忧心忡忡。家住道里区红霞街的居民郝大娘向记者回忆说,在2010年的12月份最冷的天气中,供热管网被冻爆裂时的情景历历在目:地面上都是冒着热气的水,流淌到红霞街、通江街上,积水都快要漫上人行道了。据媒体报道:2010年12月14日至19日,道里区、道外区约12万户居民接连因管线问题中断供暖。据有关部门推断,正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铺设的管网老化导致以上事故发生。
用三年拯救冰城“地下动脉”
被称为“地下动脉”城市源网设施主要包括城市供水、排水、电力、供热、燃气等设施,是支撑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基础保障。今年起,哈市把解决地下源网设施安全隐患、提升城市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作为今后三年城市建设的重点任务,组建了由市建委牵头的源网工程建设指挥部,实行全市源网建设统一规划,统筹组织,集中力量推进,计划用三年时间,对567公里老旧管网进行系统性更新改造,并大规模新建城市源网设施,加快提升城市源网普及率和覆盖率,全面增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承载能力、产业项目接应能力。
今年哈市将实行“一次开挖,六网并进”新模式,以超期服役管网和老化严重管网为重点,集中改造老城区老旧管网139.7公里。同步推进通讯、有线电视等弱电管线共同沟建设。记者了解到,这种新模式已在道里尚志胡同管线改造工程中应用。据介绍,尚志胡同涉及的供水、排水、供热、通讯等4条管网一同建设。
为杜绝“马路拉锁”,今后地下管线漏水,在地面可查“智慧管网”实时定位。为提高源网管理水平,目前哈市正在组织建设“智慧管网”系统,该系统通过“一大工程、三大系统、四大体系”建设,实现哈市地下管网智能化管理。通过对现有管网的数据分析、核查,结合管线探测普查,获取全市范围内各专业城市管网数据,实现全市地下管网信息、数据共享,同时将地下管网准确位置绘制成3D效果图,如果地下管线漏水,在地面可实时定位并及时处理。
科学管理减少扰民
工程保质保量迅速推进
□本报记者申深邢汉夫
记者走访多个施工现场发现,科学管理、减少扰民的举措让工程得以保质保量地迅速推进。
8日17时许,安宁街排水管线改造工地上,开挖的沟槽已开始回填,沟槽内的雨水检查井已砌筑完成。施工队张工长告诉记者:“为了保质保量完成工期,一周来工人们几乎没有休息时间,中午和下午的吃饭休息时间都只有一个小时,工作实行三班倒,24小时昼夜施工,劳动量非常大。”从事路面维修工程14年的李师傅说,他们打开路面的时候,看到管线大多都已经塌陷,“根本不能再用了,早该换换了。”李师傅伸出双手给记者看:“为了不破坏其它管线,有时只能动用人工,你看看给我这手磨的。由于地下淤泥很多,大家一锹一锹进行清理,短短的四米距离就干了三天。”“想到我们的付出能换来市民的幸福生活,值!”李师傅笑着说。
顾乡南二道街施工路段连接着康安三道街和利民头道街,作业面全长约百米。天色已晚,工地的工人慢慢散去。工人说:“为了不影响周围住户,我们晚上一般就不干了。割道、沥青路面破碎等工序安排在白天施工,夜间实施噪音较小的工序,确保将噪声减少到最小。”工地上频闪的警示灯在提醒过往行人以及车辆进行避让。临街一家超市的老板说:“施工第一天,整个工区都围上了,第二天工人们就豁出一个口,搭起了一米多宽的土台给我们走,想得还挺周到的。”该施工路段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了方便交通,工人会尽快做好回填。“工程用料也全部摆放在黄色挡板围成的施工区域内,不影响别的路面,你看外边不是挺干净嘛。”一位工友说,源网改造用的是新式可移动密闭围挡,黄色1.5米高围挡实行封闭施工,挡板上采用反光贴黑色警示标志。
在尚志胡同排水管线施工中,大型机械显神通。本报记者高明摄
在尚志胡同排水管线施工中,工人争分夺秒挥汗如雨。本报记者高明摄民生工程获市民热情支持
施工缺水临街商家主动送
□本报记者申深
记者日前赶赴多个施工现场发现,周围的居民和商家对地下管网升级改造工程表示了充分的理解,有的还积极参与其中,给予了可贵的支持。
“一周前就开始施工了,得知是排水管网改造,大家都可高兴了,这老大难问题政府终于帮我们解决了。”顾乡二道街旁一家新开张的刀削面老板向记者说。此次管网改造工程还对周边居民出行造成一定影响。冯女士住在顾乡二道街旁边郁金台小区,工作单位在哈一百,她每天都坐5路上下班,这几天顾乡二道街不好走了,她就改坐111公交车经由埃德蒙顿路回家。“现在出行虽然不太方便,但是想一想未来,我就会觉得忍耐一下是值得的,面对改善民生的项目,大家都会支持。”冯女士笑着说。
说起市民对工程改造的态度,安宁街排水管线改造工程队的李师傅赶紧把记者领到了旁边一个地下KTV练歌房,边走边说:“这几天,我们和水泥没有水了,他家无偿送的自来水解决了大问题。”这家练歌房的老板杨女士指着楼梯旁边墙上的污渍说,以前下雨的时候,地下排水不好,积水就渗到她店里,严重的时候,路面的积水也涌进屋子里。“这都是渗水留下的痕迹。在买卖旺季的时候十分影响客流。现在,改造完肯定能好不少,我们不用再有下雨的烦恼了,高兴还来不及呢,这点忙儿真不算什么,师傅们顶着大热天干,晚上也捞不着休息,那才辛苦呢。”
采访中,不少商家和居民表示,面对施工,他们愿意牺牲“小我”,确保城市综合发展的“大我”。因为这是民生工程,最终还是市民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