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哈尔滨市实现一次开挖统筹改造电力、燃气等地下管线
2013-05-11 10:52:31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王媛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5月11日讯 一座城市的地下管网是城市的“血脉”,承担着城市的信息传递、能源输送、排涝减灾、废物排弃等种种功能,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管理地下管线,也是城市建设发展的一个大课题。

  长期以来,哈尔滨的“马路拉锁”现象一直为社会所诟病,而大范围的专项治理却因地下管线的错综复杂而无从下手。近日,我市在历时3年调研与实践基础上,按照“一次开挖,六网并进”的原则,启动了为期3年的大规模源网改造。

  统筹在先

   变“各自为战”为“协同作战”

  条条地下管线,各司其职,各有其主。如果没有“统筹”,源网改造势必变成各自为战,“马路拉锁”就会频繁出现。

  2010年,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为全面提高我市地下管线统筹管理水平,市建委管线办开始推进地下管线建设管理向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延伸。在科学分析和充分调研基础上,去年,根据《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市建委编制了《全市源网专项规划》。

  在今年大规模的源网改造之前,市建委管线办针对每一个环节做了大量细致工作。从3月1日起,每周二、周五的例会雷打不动——集结6家管线单位及相关部门召开协调会,从施工的时间节点、施工顺序、工艺、管线位置,到施工组织、衔接道路修复等等问题,事无俱细地一一拿到会上敲定方案。开工前1个月,市建委又启动联合踏查、会签审批工作,在4月20日前全面完成供水、排水、燃气、电力、通讯等区域管线改造项目会签审批。开工之后,每周两次的例会照常开,主要是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必要时直接到现场踏查。

  周密安排

   “三先三后”落实“六网并进”

  “先施工道路内侧,后施工道路外侧,满足车辆通行时间和材料的运输”;“先施工埋深较深管线,后施工较浅管线,保证先期施工已铺设管线安全”;“先施工管径较大管线,后施工管径较小管线,避免小管线占据大管线的施工线位”。这个“三先三后”施工法,有效解决了施工过程中线位挤占、相互交叉、道路封闭期长、材料运输困难等矛盾,提高了施工速度,更实现了一次开挖,电力、燃气、供热、供水、排水、通讯“六网并进”。

  道里区尚志胡同现在正在实施供热、供水、排水、通讯4种管线改造。市建委源网工程指挥部工作人员李原军说,由于供热管线管径较大,为900毫米,单根80米长,施工困难且周期较长,需要约20天时间,因与其他管线相距较远,采用单独围挡、独立施工的方式,不影响其他管线施工和道路复旧;因给水、排水管线均在尚志胡同道路东侧,且管线线位接近并且有交叉,采取同步开挖、分别布线、共同回填的方式,尽量减少路面的挖掘面积和道路复旧成本;通讯管线的施工周期较短,约3天,而且挖掘宽度在0.7米以内,所以在其他管线干完的时候,再启动通讯管线施工。现在,约270米长的尚志胡同,每天有3台大型挖掘机同时施工,并且与道路修复部门流水作业,管线施工一段,道路修复马上跟进,无缝衔接。

  “要都是这样一起施工就好了。要不然,好好的道,今天挖完,明天再挖,浪费不说,老百姓出门多费劲!”附近一位居民亲眼目睹大型机械施工现象后高兴地说。

  打“提前量”

   改造地区5年内不再开挖

  一到冬天,安信街的部分居民就会因为家里的暖气不热而叫苦,这主要是因为该区域老旧的供热管网有漏点、有积垢堵塞,以致水流量不足,造成供暖质量差;由于周边居民燃气用户的增加,每到用气高峰时段,小河松街的居民会明显感觉到做饭时火不够“硬”;大雨过后,禧龙大市场的积水总会给业户造成困扰……这些因老旧管线而衍生出的问题,都会随着此次源网改造逐一解决。

  地下管线档案缺失、管线实际建设位置与信息录入位置不符、档案录入格式不统一……种种原因,导致哈市地下管线信息不准,挖断事故频发。为此,我市又启动“智慧管网”系统建设——实现地下管网的智能化管理。据悉,这将成为保障地下管线安全运行的“问诊平台”,今后如遇突发事故应急抢险、管线开挖建设等情况,都可以准确调出所需地区地下管线的信息。

  市建委管线办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的大规模改造,充分考虑了城市快速发展的因素,在各种管线建设与更换时,都打了“提前量”,除了抢险等因素之外,今年开挖的道路在5年之内不再开挖。

责任编辑:吕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