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12日讯 她叫李红,家住哈市松北区,今年45岁,曾是一名货车司机;她叫马颖,家住木兰县,今年25岁,曾是一名饭店服务员;她叫陈红,家住宾县,今年28岁,曾在家务农。这原本是三个互不相识的女人,但在哈尔滨市残联脑瘫康复中心,她们的生活轨迹靠近了,因为她们同是脑瘫患儿的母亲,她们都放弃了原本的工作,专职陪着孩子在脑瘫康复中心接受免费康复训练。
5:30
清晨5点半,李红起床了,因为她的儿子张宸溯像“闹钟”一样准时将她闹起。深吸一口气,用手搓搓脸,看着面前这个9岁的胖儿子,李红笑了。给儿子穿衣服时,发现儿子好像胖了些,便拿出称来给儿子称一下。“儿子,86斤了,果然长胖了,难怪这几天背不动你了。”小宸溯听后笑了,“妈妈,我想吃皮蛋瘦肉粥。”“好呀,那咱们先做一组康复练习,然后再吃。”
就在李红给小宸溯量体重的时候,马颖也起床了。自从儿子张斯航参加康复训练班后,马颖一个懒觉也没睡过。她要起床给小斯航做早饭,还要在开始上课前做一组康复练习。
同样是在5点半,陈红也起床了。她这个早晨可一点也不轻松,因为她的一对7岁的双胞胎女儿张艺晨、张艺桐又打起来了。费了半天劲才将两个孩子拉开,她赶紧让每人都做一组康复练习,经过这么一闹,她来不及做饭了,中午只好买点粥对付一下。

小宸溯亲了妈妈李红一大口
8:30
8点30分,李红领着小宸溯出门了。原本李红要背着儿子下楼,可是小宸溯却说“妈妈,你累了,我不用你背,我自己走。”看着这么懂事的儿子,李红的眼圈突然红了,单身母亲带着脑瘫儿子艰辛生活的9年时光都被抛到九霄云外,心里只剩满满的感动。开着自己的二手面包车,母子二人有说有笑地出发了。
8点30分,马颖跟小斯航也吃完了早饭。因为家在外县,马颖在康复中心附近租了一个房子,跟她合租的其他两家,孩子也都在康复中心上课。小斯航虽然只有4岁,可是却是三个孩子中最淘气的一个,一大早,小斯航就吵个不停,马颖只能一边做饭一边应和着儿子。好容易忙完了,马颖就准备抱着小斯航来上课了。

马颖在给儿子小斯航做舞蹈示范
同样是8点30分,陈红却还没能出门。因为家在外县,陈红只能只身带着两个女儿租住在康复中心附近。现在两个女儿都已经40斤了,陈红实在背不动两个孩子,只能等待康复中心的医生来帮她接孩子。此时,两个小姐妹早已忘了早上打架的事情,又和好如初了。看着两个可爱的女儿,陈红欣慰地笑了。

陈红陪着双胞胎女儿画画
9:00
9点整,在脑瘫康复中心大厅内,李红、马颖、陈红见面了。其他孩子和家长也都陆续来到了,因为9点10分就正式开始上课了。由于小宸溯年纪较大,所以李红带着他先到引导式教育室上体能课;小斯航平时活泼好动,在康复中心大家送他个外号“球球”,过几天有一场演出活动,所以小斯航被选中参加演出,马颖就带着小斯航参加表演训练;张艺晨、张艺桐最喜欢画画,在路上就跟妈妈商量今天要画画,所以陈红就带着小姐俩来到了画画教室。
10:00
体能课上,李红拿着小凳子靠墙坐着,小宸溯依偎在她的怀里。上课时,老师要求小朋友们一起唱《我的好妈妈》,“我的好妈妈呀,下班回到家。工作了一天,多么辛苦啊……”跟小宸溯一起学习的萱萱、潘雷全都唱了起来,可是小宸溯却记不住歌词了,情急的他回头亲了李红一口,李红眼圈一下子就红了。李红说,小宸溯知道这首歌要表达的意思,却着急唱不出来。小宸溯5个月大时,李红与丈夫离了婚。7个月时,小宸溯被诊断出患有脑瘫。“当时觉得天都塌了。为了给小宸溯治病,花了不少钱,后来听说哈尔滨市残联脑瘫康复中心能免费治疗,就赶紧带着孩子来了。刚来这里接受训练时,小宸溯连基本的坐、爬都不会,经过两年的训练,小宸溯已经能走了,虽然走几步就会摔倒,身体也不协调,但是我看到了希望,心里也敞亮多了。我不指望小宸溯能像正常孩子一样,只要他能做到生活自理,我就满足了。我唯一能为孩子做的,就是每天不离不弃地守在他身边。”
表演课上,小斯航一定要跟陈禹辛站在一起练习。马颖说,儿子最喜欢小禹辛,什么活动都要一起参加,因此自己也跟小禹辛的妈妈庄凤熟络起来。瞧,小斯航跟小禹辛正跟着老师学体操呢,两个妈妈也面带笑容站在孩子前面做了起来,虽然都才25岁,但举手投足间却是满满的母爱。
此时,陈红正跟两个女儿在教室学习画画。陈红说,自己并不觉得辛苦,两个孩子给自己带来无尽的欢乐,看着姐妹俩进步,自己就觉得一切都值得。说着,陈红举起了二女儿张艺桐画的毛毛虫:“看,画的多好。我想我会一直陪在她们身边,看着她们一点点进步,谁让她们都是我心爱的小公主呢!”
和好多孩子一样,萱萱吃饭需要妈妈哄。

庄凤陪着女儿小禹辛在画画
记者手记
母亲节的前一天,我走近一群特殊孩子的母亲,来之前的晚上我在想,多数的记者在用镜头、笔墨讲述这些母亲的生活时,往往会添加艰辛与坚强,因为孩子的特殊。但是来到哈尔滨市残联脑瘫康复中心后,我看到更多的是欣慰、快乐,因为母亲们看着孩子们一点点的进步,远比收到鲜花、礼物来的开心。
采访中我了解到,哈尔滨市残联脑瘫康复中心现在有200个儿童在接受免费的治疗,这200个儿童背后就是200个家庭。很多患儿家都在外地,为了帮助孩子进行康复训练,很多母亲舍弃了工作,在哈市租房子陪孩子练习。为了节省,4、5个家庭挤在一间40平方米的房子里。一个孩子的母亲告诉我,为了节省车费,她每天背着孩子走2000多米来做训练。孩子9岁了,80多斤,夏天还好些,半背半走就到了,冬天的时候,怕路滑摔了孩子,只能一路背着,到医院时羽绒服内早已被汗水打透。
采访中,每个家庭都有艰辛、有不一样的故事,我不想记录轰轰烈烈的情节,我只是透过每个家庭每天平淡的生活,折射出了母亲对孩子们的爱。
看到孩子能站起来了,母亲笑了,那是欣慰;看见孩子能转身了,母亲笑了,那是激动;看见孩子能走路了,母亲笑了,那是希望。这些对普通孩子来说,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但对脑瘫患儿的母亲来说,孩子的一点点进步,就是遥不可及的温暖。但是,即使再艰难,她们也没有放弃,她们用自己每天最平凡也是最真诚的付出,诠释着另一种母爱。
正是这些平凡,深深感动着我。我想说,祝天下所有的母亲节日快乐,你们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