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喽,挣钱去喽!”
雨伞撑起插秧大军通道
东北网5月12日讯 10日17时38分,伴随着一声清脆的汽笛,满载1760名“插秧大军”的L7011次“插秧专列”在绥化站缓缓启动,驶向终点站——前进镇。今后几天,一批批“插秧客”将陆续乘坐“插秧专列”奔往三江平原腹地的水稻产区,实现自己的淘金梦。 十几年工资涨八倍 插秧专列17时38分从绥化火车站出发,可没到15时,绥化火车站站前广场就聚集了近千名插秧大军。背着大包小裹的“插秧客”在工作人员的指挥下,排好队伍,等待上车。 来自兰西县临江镇的张秀玲脸上一直洋溢着笑容,搂着身旁的同乡说笑着。今年已经是她连续第14年去前进镇插秧了。她干的是短工,只有20天的活,每天能赚300元。记者与张秀玲聊起了她多年的插秧经历。张秀玲说,这十几年的变化可是太大了。刚开始去的时候,是真正站在水田里插秧,一天也就能插一亩地,赚个五六十元。如今垦区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现在的‘插秧’其实就是给插秧机上苗。”张秀玲说。现在垦区农场全是插秧机,插秧机插的速度快,5个人负责一台,一天就能插30亩地。每个人一天能赚300元。“干活轻巧了,工钱也翻了好几番,忙活20天就能赚六七千元,知足了。” “又能挣一万多” 小情侣携手闯“三江” 在火车上,一对身着情侣装的年轻男女在插秧大军里格外引人注目。小伙子叫王东,今年24岁,老家在齐齐哈尔市龙江县河山乡,旁边的女伴是他的妻子张玲,这是他们第一次去三江垦区插秧。“听村里人说这个时节去垦区插秧很赚钱,就带着媳妇来了。”王东笑着说,看到一个老乡去年在三江平原的859农场只干了二十天活就拿回家5千块钱,他就动心了,今年早早把自家的农活忙完,就跟着老乡出发了。“了解去垦区都干些什么吗,有没有心理价位要赚多少钱?”面对记者的提问,王东和张玲相视一笑,“那咋不知道呢,早就打听清楚了。”王东表示,他和媳妇挑苗、插秧、补苗的活都会干,已经做好了吃苦的准备。“去年一个人一天的人工费就在260元左右,今年怎么也要300元了吧。”王东说。“插秧赚了钱做些啥?”“给我媳妇买个大镯子。”“给我老公买台电脑。”两人一起说出了心中的答案。 “挣钱供孩子上好学校” 开插秧机最吃香 “开插秧机绝对是技术活,而且这手艺在学校是学不到的。”在开往前进镇的L7011次列车上,乔海军对自己的驾驶技术信心满满,而坐在一旁的妻子刘庆娟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吹啥吹,哪个开插秧机的技术不好,你不就开的年头长点儿嘛。”确实如乔海军所说,在挑苗、补秧、放苗等各类分工中,开插秧机是最令人羡慕的工作,同时也是技术含量最高的,用他的话说就是“插秧机谁都能开走,但是不一定谁都能开直溜。”乔海军告诉记者,种水稻不像旱田,有垄沟做参照物好对齐,水田池子放眼望去都是水,只能拿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池边做参照物,稍不留神机器就跑偏,活没干好又浪费了秧苗,弄不好连工钱都得不到。乔国军从26岁到建三江开插秧机,这已经是第十个年头了,从最开始的“延吉”老六行到现在的“久保田”,插秧效率比过去快了将近两倍,薪水也是逐年涨高,去年350元,今年就已经达到了400元,和五年前相比,薪水正好翻了一番,而补秧、放苗、选苗的工资也上涨了许多。 记者粗略的计算了一下,按照15天的工期计算,乔海军夫妻的收入能达到1万元,相当于他们半年的收入。虽然播种只有短短半个月的时间,但这些日子吃的辛苦却是平日难以承受的。“今年播种比往年晚了一个礼拜,活儿不好干啊。”刘庆娟说,因为去年雪大,许多稻田出现水涝,加上近期降温,补秧的时候会很遭罪。“挑着100来斤的扁担补秧,池子里的水都凉的‘拔手’,一干就是十个小时啊。”她告诉记者,因为常年到建三江插秧,身体已经落下了病,“现在拿身体赚钱,老了再拿钱看病。”说着,刘庆娟叹了口气,好像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却又显得无可奈何。 “挣钱给孙子买好吃的” 孩子是干活的动力 在加车的卧铺车厢里,6岁的孙靖超正在床铺上玩耍,看到记者手中的相机,小家伙立即对着镜头摆出各种姿势,父亲孙立伟在旁边开着玩笑说:“这是我们插秧的小童工,可能干了。” 今年32岁的孙利伟也是一名插秧机驾驶员,谈起加入插秧大军的原因,他将目光转到儿子身上:“还不都是为了他,念个好点儿的学校,长大了能有出息。”孙利伟是绥化明水县人,家里的50亩农田在过去还能凑合维持生计,可是自从结婚有了孩子,生活便有些捉襟见肘。“孩子的开销太大了,无论是吃的还是穿的都离不开钱。”孙利伟说,全家一年赚下5万多元几乎都花在了孩子身上,他们两口子也没什么文化,只能到外面找些体力活儿多赚点儿钱。“孩子一刻都不离他妈身边,只能带着他来插秧了。”孙利伟告诉记者,插秧很辛苦,凌晨两点钟就得下田播种,到了晚上七点才下班,他开插秧机,妻子负责挑苗,两人在一起搭配工作也有干劲,半个月下来赚个1万多块钱,足够贴补家用。 在3号车厢,唐安焕坐在洗手间的垃圾桶上对着镜头摆了一个“敬礼”的姿势,主动和记者聊起了天。55岁的老唐已是三世同堂,儿子是一名塔吊司机,收入不少,孙子都上了小学,家中还有60多亩旱田,本应乐享天伦的他却选择了又苦又累的插秧的活儿,老唐这样告诉记者:“我还有体力,要去建三江支援国家农业建设。”和其他的插秧客不同,老唐这次要在垦区待上40天,除了补秧,他还接了一份稻田施肥的活儿,“这一趟下来能赚个万八的,回家给孙子买好吃的去。”提起孙子,老唐就乐得合不拢嘴,他告诉记者,自己吃点儿苦没啥,但是不想看着儿孙跟他一样没有文化,只能靠出苦力赚钱。 对付着挤一挤吧,快到了! 铁路局连做 14年赔本买卖 “插秧专列”以其安全、快捷、舒适以及低廉的票价深受插秧工的青睐。但开行“插秧专列”,对铁路来讲却是一个“亏本的买卖”。因为插秧农民工到达目的地后,需要工作一段时间后才能返回,而且是非集中性的零散返程。据测算,铁路部门开行的“插秧专列”,每年因“单方向客流”影响造成的客票收入损失就达50万元。据不完全统计,自2000年以来,哈尔滨铁路局连续14年开行的“插秧专列”,预计运送插秧工达143万人次,客票收入损失预计达700万元。 哈尔滨铁路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绥化周边地区将有4.5万名农民工乘火车赶赴垦区,日均运送3500人,高峰期客流将达5300人左右。出行方向集中在黑龙江省新友谊、建三江、红兴隆、换新天、前进镇等5个重点站。为保证开行“插秧专列”安全有序,铁路部门专门抽调50辆车体,编成4列农民工运输专列,采取让图定列车乘务员放弃休班时间套跑临客的方式,担当“插秧专列”的乘务工作。此外,铁路部门还采取为插秧工集中团体订票、在车站广场设立集中候车区域、开辟进站上车绿色通道等措施,让农民工兄弟坐着“专列”去插秧,圆赴垦区插秧的“淘金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