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哈市专家首次放活猎物监测野生动物手段“立功”
2013-05-25 12:51:44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王铁军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专家在现场扫描梅花鹿耳后的电子芯片。 资料片

  东北网5月25日讯 冰城专家在国内首次施行放活猎物新手段和GPS技术,用来培养野外种群以监测野生东北虎、东北豹踪迹的“潜伏鹿”,第一次成功吸引到虎豹现身。记者从国家林业局猫科动物研究中心获悉,现场附近已发现一些动物的粪便,其中是否有东北虎或东北豹的粪便,正在做DNA分析。

  据国家林业局猫科动物研究中心副主任姜广顺教授介绍,5月2日,国家林业局猫科动物研究中心接到吉林汪清保护区发来的一条疑似发现野生虎豹行踪的信息,接到信息后,他立即带上科研人员赶赴事发地。在吉林汪清保护区他得知,4月26日,吉林汪清兰家林场巡护员发现一头遭猎杀的梅花鹿,当时这头鹿的喉管已被咬断,脖子上有一排明显被利牙刺透的窟窿,其腹部也被撕开了,肉却未被分割吞食。姜教授告诉记者,“从伤口外观判断,行凶的一定是大型猫科动物,但究竟是东北虎还是东北豹,目前还不好说,因时间久、伤口已不新鲜,很难辨别。”专家在遇难的梅花鹿耳后找到被植入的电子芯片,扫描器的屏幕显示出其身份编号,证明了它是去年在汪清野生动物保护区野放鹿群中的一员。

  对于“大猫”为啥只把它咬死,而没有吃掉?姜教授解释说,凶案现场距离有人住的林场管护站不到200米远,偷袭梅花鹿的虎、豹,先将猎物咬死,然后拖拽数十米外,找个安静的地方,正准备享受美餐时,很可能受到人的活动干扰,受惊后逃离现场。

  姜教授告诉记者,“根据野生虎豹的习性,咬死猎物后,它喜欢分几顿吃完,‘凶手’可能还会找回来的。”科研人员在发现梅花鹿尸体的林场方圆几公里范围内,已经安放了22台远红外自动相机,期待能拍摄到“凶手”的真面目。

责任编辑:齐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