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5月27日讯 不久前的一天,家住哈尔滨市南岗区马端街金河小区67岁的马述超大爷,吃完早饭后悠闲地坐在沙发上,本来打算给自己泡杯茶,却突然感觉好像被人重重推了一下,肚子里像爆炸了一样。老人踉跄地从沙发上站起来,却没坚持住,扑通一声倒在了沙发前的地上。老人的儿子立即将他送到哈医大四院急诊科,“我以为我爸是肠胃炎或者是急性阑尾炎,没想到是腹主动脉瘤破裂。”老人的儿子对记者说。

回到普通病房后,马述超恢复良好。
“腹主动脉瘤”到底是啥病?这种病是腹主动脉异常扩张或膨出,多为囊状或梭形,外形类似肿瘤而得名。1955年,爱因斯坦因一场突发的疾病而辞世,原因就是在他体内一颗埋藏多年的“定时炸弹”——腹主动脉瘤破裂导致的失血性休克。
在医院做完了一系列的检查,发现并不是之前想的肠胃炎和急性阑尾炎,医生迅速把老人送到了普外一病房。马述超的儿子回忆说:“大夫告诉我,最后确诊腹主动脉瘤破裂,腹腔内血管爆裂,需要马上手术,否则就有生命危险,当时我的脑袋轰的一响。”对抢救当天“惊心动魄”的场面,哈医大四院普外一病房副主任关英辉仍然记忆犹新:“这种病患者往往觉得没啥大碍,所以一般发现得迟,一旦瘤体破裂就异常凶险,24小时生存率小于50%,而总死亡率则高达85%~95%,成活几率太小了。”
早一分钟手术,就多一分保住患者生命的机会。几分钟后,医院手术室、麻醉科、血库所有相关科室迅速开始术前准备,停掉了一台择期的手术,只为了抢救手术顺利进行。“连最最不敢保证的‘血液回输机’都准时到位了。”关英辉说:“血液回输机”的作用是自体回输手术中患者流出的血液,“如果大量体外输血,手术后患者往往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而有些‘腹主动脉瘤破裂’的病人虽然很幸运地完成了手术,却因为输血导致的并发症延长了治疗周期,增加了治疗费用。”哈医大四院目前只有1台血液回输机,而当时这台机器正在给其他患者做体外循环。“咋办?还是得抢时间。手术室、麻醉科也‘集体总动员’,抢出时间就是抢出生的希望。”关英辉说。
平时准备手术的时间一般为两小时,为了抢时间,签字、办手续等一切程序从简。老人的儿子当时还计算了一下时间,“没想到会这么快,大部分手续都是补办的,有的签字也是之后补签的。从决定手术到我爸上手术台,不到半个小时。”
一切准备就绪,手术马上开始。“上了手术台还要抢时间。”关英辉说。“首先要关闭总阀门。”关英辉告诉记者,要在膈下游离阻断腹主动脉,控制出血。参加手术的医生张岩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这就好比关闭自来水管的主干线。”手术进行中又出现了惊险的一幕,当如同新生儿头颅大小的腹主动脉瘤被切除后,一侧髂总静脉撕裂,于是又立即进行了静脉修补手术。为确保手术顺利进行,普外科主任许军全程跟踪手术过程。手术室外的观察室里,相关科室多名医生随时待命,做好准备应对可能遇到的各种突发情况。当手术室墙上钟表的指针指向19时30分时,4小时的手术顺利结束,手术室内外的医务人员都松了口气。关英辉现在还心有余悸:“这台手术真是抢出了4小时的‘黄金时间’,才保住了患者的生命。”
术后第四天,马述超从重症监护室转入普通病房,生命体征平稳,“恢复得非常好。”病房中老人的儿子笑着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