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法治聚焦
搜 索
黑龙江警方侦破全国首例利用通讯录实施敲诈勒索案件
2013-05-27 22:30:57 来源:东北网  作者:岳云雪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5月27日讯(记者 岳云雪)一男子通过高价收买各类涉及公民个人信息的通讯录,随后冒充“黑社会”拨打电话实施敲诈勒索,仅今年前四月就骗及30省市1303人,涉案金额巨大。日前,我省警方将犯罪嫌疑人王某抓获,随后又将其上游非法出卖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嫌疑人李某抓获,现场收缴200余本各类纸质通讯录,近亿条电子信息数据。至此,我省警方成功破获了全国首例利用通讯录获取公民信息实施敲诈勒索的案件。

警方收缴的部分纸质通讯录。东北网记者 岳云雪摄

  “你是张某某吗?我在你单位楼下,我是黑社会的,你得罪人了,他们雇我打断你的腿,如果想平事就给兄弟拿点钱。”这样的话连王某自己都不记得说过了多少遍。据王某供述,他是河北人,在发小名片时结识了在北京摆地摊卖通讯录的李某,而李某贩卖个人信息将近3年,经他手卖出的信息达上亿条。

  随手乱放的校友录最后卖给了收废品的,会议发的通讯手册被扔进了垃圾桶……侦查员张澎告诉记者,由于个人的疏忽大意,随意将闲置、过时的通讯录丢弃或者当废品卖掉。有些废品收购人员便将通讯录挑拣出来,以高出废品多倍的价格销售给旧书收购商贩,再经过旧书商贩卖到收集公民信息的不法群体手中。一本通讯录大约卖多少钱呢?张澎说:“具体价格要看通讯录‘含金量’。如果是今年或者去年的通讯录价位就相对高些。通讯录的内容也很关键,里面记载的如果是大企业的老板或者各大单位领导的电话就更值钱了,每条从100到1000元不等。”

  警方分析犯罪嫌疑人屡屡得手的原因有几点:一是制造紧张情绪,诱导群众受骗。嫌疑人拨打电话时,往往会说自己就在其周围,或是一个城市以及当地某个地标性建筑,让受害者感觉危险就在身边;二是编造恐怖信息、降低防范心理。嫌疑人会针对公民信息中的职业、身份等特征编造出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情,引诱受害者认为真的得罪了同行、熟人等;三是夸大犯罪事实,虚构可信空间。在缴获的公民信息中,有大量个人购车、购物的数据,嫌疑人实施敲诈勒索时,会说出当事人车辆的牌照号码、车型等特征,以不给钱就砸车作为教训等进行敲诈。

  省公安厅刑侦总队提醒广大群众,妥善处理涉及自身公民信息的通讯录、联络手册,切不可一扔了之,提防自己和周围亲友的信息泄露到不法分子手中。当接到冒充“黑社会”等实施敲诈、诱骗钱财的电话要马上报警,切勿轻易汇钱。

责任编辑: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