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29日讯 公交车进站、公交车转弯时,行人觉得司机“能让过去”依旧前行……这些做法,都是非常不安全的行为。不久前,南岗区辽河路上就发生市民被进站公交车刮倒的事故。司机称,他没有看到车尾刮倒了市民。公交司机究竟有哪些“盲区”,市民上下车又应避免哪些“危险习惯”?昨日,市公共电车总公司101车队副队长吕晨龙带着记者,现场体验公交车司机在驾驶车辆过程中,存在的4处“盲区”。
盲区1:车头前最近处
记者坐到公交车驾驶员位置上发现,尽管司机位置较高,身高1.70米的人从车头前走过,司机正常能看到。而身高1.50米左右的人通过车头前方时,司机就无法看到。也就是说,身高低于1.50米者或少年儿童,如果从车头前通过时,司机很难看到。
盲区2:倒车镜的下方
公交车倒车镜旁的位置俗称A柱,是另一处的“公交盲区”。
记者坐进驾驶室观看,一名1.70米身高的人站在倒车镜下,勉强看见其头顶。
盲区3:前、后车门之间
前车门至后车门之间的位置,正常情况下可通过倒车镜查看,可一旦赶上早晚高峰或上下车人多情况,这一区域就会因为行人阻挡而出现“人造盲区”。
在实验中,有六七人站在前门处,其中两人个子较高,记者此时通过倒车镜,已看不到后门下车的情况。
盲区4:后轮至车尾
公交车后轮、尤其是右后轮至车尾附近,也是“盲区”,因为公交车车身较长,在靠边停车、转弯时,如通过倒车镜发现后轮处行人,也只能是做出躲避的预判。
记者发现,在司机的位置上,这一区域视线极易受阻,司机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出准确预判。进出站时回转半径大,很容易将车尾的行人刮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