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6月1日讯 去年的“埋汰秋”留给人们的记忆还没有忘却,连续的冬雪和春雪又不期而遇。今年的地怎么种?如何保证实现粮食生产“十连增”目标?50年不遇的“涝魔”,摆在佳木斯各级党委、政府和农户们面前。
确定行之有效的措施
“今天请大家来,目的就一个:针对今年的异常气候和涝象,请各位专家为农民备春耕出良策……”2月17日,佳木斯市市长孙喆在各县(市)区及涉农部门专家学者参加的农业生产形势分析和专家会商会上点了题。各方专家畅所欲言,把脉开方,确立了“抗春涝、保春种、夺全苗”的春耕生产总体思路。
2月18日,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全力抓好水稻扣棚增温工作的紧急通知》。一周后,全市吹响全面掀起清雪扣棚热潮的“集结号”。
公路沿线、示范带动性强的集中育秧小区,成了清雪扣棚的重点和突破口,分散建设、位置偏远的散棚作为难点,加大机力、人力、财力投入,及时破解了一家一户人力有限、机械不足的难题,散棚与集中小区实现了协同推进。截至3月末,全市9.8万栋大棚清雪扣棚工作告捷。
面对明水地块,全市采取了抢挖排水沟渠与架设水泵提水相结合的方式,对距离沟渠较近且便于挖沟的地块,积极组织挖掘机开沟引流。对无法挖渠排水的地块,采取水泵套接“白龙”的方式进行强排。
去年的“埋汰秋”,造成秋备土少、今春取土难。一时间,苗床土成了“金子”。为破解这个难题,他们将水利工程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以缩埂扩池为中心的水田本田整理与备土相结合,为水田育秧取土开辟了新途径。到4月5日,完成了121万立方米备土任务。
针对今年春耕生产期间持续低温、多雨、回暖慢、播期拖后等气候特点,他们充分发挥农机作用,加快春整地和春播进度。截至5月16日,完成春整地1111万亩。
科学技术成为“利器”
“多年来,我们宣传推广的几十项科学技术,为今年战胜低温和涝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市农委主任肖诚如是说。
开春至今,该市以智能化催芽、隔寒增温、钵体育秧等技术为重点,协调省农科院佳木斯分院、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等科研单位,选调的由品种、栽培、植保三个领域15名专家组成的农业科技入户宣讲团,成了农民争抢的“香饽饽”。
“这是我们引进的韩国螺旋式立体育秧机。可别小看这玩意,农户们如果需要补苗,这个机器12天就可以生产出合格的秧苗。在今年春涝的不利条件下,我们利用浸种催芽技术,抢回农时至少在半个月至20天。”富锦市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张连海边演示边说。
针对去秋水稻抢收时造成田间车辙深、留茬高、加之今春积水多的实际,佳木斯市在早泡田的基础上,大力推广了原茬搅浆整地技术,不仅抢得了农时,更保障了充足的沉降时间,提高了整地标准。针对搅浆机数量有限的实际,他们把农机购置补贴重点向打浆机倾斜,新购置打浆机500余台,5月18日前水田整地、施肥、封闭灭草等插前准备工作任务全部完成。
党员干部身先士卒
在市委市政府“抓两头带中间”推进措施的激励下,5月4日,全市范围内掀起了大田播种热潮。
“抗春涝、战低温、保春种期间,我们必须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作用,让其成为带领广大农户降伏‘涝魔’的精神力量……”市委市政府的动员令,给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打了一针为人民服务的“强心剂”。
友谊村村民宋承振动情地告诉记者:“遇到这种特殊的年头,我本想把地转包出去,没有想到关键的时候党组织来了,现在,老百姓的干劲儿起来了,种地不会耽误了。”
“我包的是吕春斌。他常年在勤得利打工,家里剩一个老太太。1.6公顷地,我昨天就给干完了。今天才种自己家的地。”繁荣村党员陈洪林说完后,开着拖拉机继续种起地来。
年初至今,全市有省直、市直、县直三级927个部门单位参与了“百部联百村”活动,共结成帮扶对子6000余个,走访慰问贫困户1.35万余户,帮助办实事近5000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