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残缺世界的七彩画面——六一节探访哈尔滨市儿童福利院特教班
2013-06-01 14:47:17 来源:东北网  作者:印蕾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6月1日讯(记者 印蕾)2012年6月,哈尔滨市儿童福利院作为全国14家优秀儿童福利院之一,参与了由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宋庆龄基金会、台湾富邦基金会共同发起并主办的“特殊教育教材(试用)特殊教育实验班”试点活动(以下简称特教班)。

手工美术课上,一名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橡皮泥制作作品。东北网记者 印蕾 摄

  其中,睿智班成立于2012年8月,该班主要针对儿童福利院0至6岁的发展迟缓儿童量身定制一系列早期教育和干预,设计的活动趣味性强,易于接受,目前这个班级有6名特殊儿童。启智班成立于2013年4月,现有10名智力发展迟缓的大龄儿童,年龄最小的10岁,最大的17岁。

  六一节前夕,记者来到哈尔滨市儿童福利院特教班进行了探访。

  


 

启智班的一名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平衡能力。东北网记者 印蕾 摄

  “同学们,我们今天教大家一个新词汇‘西瓜’”。上午,记者走进福利院教室时,黄井子老师正在给睿智班的学生上课。她一边讲课,一边用手语告诉学生讲的内容。桌子上不仅放着西瓜的实物,还有苹果、芒果等其他水果。

  黄老师告诉记者,根据专业特长以及儿童的实际情况,特教班为儿童量身设计了“特色课”:生活语文、生活数学、手工美术、体育课等。由于这些孩子的智力发育原因,导致他们不能顺畅地接收外界信息。老师上课时,必须把图片、实物、汉字结合在一起教学,并且要反复讲述,确保孩子们明白所讲内容。睿智班的孩子学习时完全靠眼睛观察,容易产生疲劳,为了保护孩子们的眼睛,在教学时老师们会有意识地放慢节奏。

  


 

睿智班的小同学在上音乐课。东北网记者 印蕾 摄

  班上有个3岁半的男孩小峰,是典型的唐氏综合征患儿。一次活动中,当音乐响起时,小峰就突然按照韵律节拍扭动了起来,节奏十分准确。本身喜爱音乐的黄井子开始钻研音乐和特教之间的教学方法。很快,她找到了最适合6岁以下孩子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在奥尔夫的音乐课堂中,小峰和其他孩子一起进入丰富的艺术世界,音乐不再仅仅是旋律和节奏,而是与儿歌说白、律动、舞蹈、戏剧表演甚至是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相联系。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去关注特定的一个声源,去倾听,辨别,想象来自生活和自然界的不同的声音,同时也学会多种多样的生活基本技能和语言。

  去年夏天,有客人来院里参观,小峰突然从嘴里冒出“阿姨”两个字,黄老师激动不已,这个教了几百遍的词汇,在不经意间小峰终于记住了。

  


 

在启智班,一名同学正在练习识别相同颜色的跳棋。东北网记者 印蕾 摄

  在启智班,一名女同学正在练习给跳棋“排队”,把相同颜色的跳棋排成一排;一名男同学则在练习把相同颜色的跳棋排列成老师要求的圆圈形状。教师张磊告诉记者,根据每个孩子不同的智力发育程度,他需要指导学生练习不同的内容,慢慢改善学生的认知等各方面的能力。

  


 

音乐课上,老师教同学们感受节奏。东北网记者印蕾摄

  张老师告诉记者,有一次,他给同学们讲述《玲玲的一天》,通过和学生同龄孩子的故事,教给大家一些基本常识。但智障孩子的思维比较直接,对他们来说,来自生活的可以直接感知的知识往往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张老师就玲玲的学习生活不仅用语言描述,也让学生们用动作模仿。穿衣、洗手、吃饭、写字……让学生们在生活实践中学习掌握生存本领。

  


 

户外体育活动。东北网记者 印蕾 摄

  课后,张老师帮助孩子们洗衣服,航航和东东两个孩子走过来也要伸手帮忙,其他孩子没有一点反应地走了。航航忙叫住其他孩子,“还不快来帮老师洗衣服!看人家玲玲是怎么做的!”话音未落,张老师的眼眶一下子湿润了,他以为课堂上的知识学生们并没有完全理解,其实他们已经记住了。张老师说,当时他很感动,没想到学生的内心世界是如此丰富。

  由于身体上的缺陷,他们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感知外界;没有清晰的视界柔美的嗓音,可他们一样拥有积极向上的顽强生命力,一样拥有感知阳光的内心。同一片蓝天下,他们同样可以走进课堂,学习知识,增长本领。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