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走进冰城教堂追寻城市记忆 百年尖拱屋顶尽透欧陆风
2013-06-07 09:45:37 来源:生活报  作者:王焱麒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曾是德侨在冰城建造的两座基督教堂之一

  如今借街路改造之机即将再次修缮记者走进东大直街252号原尼埃拉依教堂

  生活报6月7日讯 时下,乘着哈市地铁一号线将要开通的东风,东西大直街的全线改造也提上了日程,鞍山街教堂广场也列入了修缮和改造的范围,这座位于东大直街252号的基督教堂也在其中,这座毗邻施工中地铁站的教堂,原名叫尼埃拉依教堂。6日,记者来到这里,发现和哈尔滨大多教堂是拜占庭式的东正教堂不同,这座教堂建筑披着红色外衣,有着葱绿色的尖顶,透着一股清新、舒缓的欧风,哥特式的建筑风格表明着身上德国路德会教堂的基因。

  曾错过

  因熟视而无睹的欧范儿“美人”

  尼埃拉依教堂建筑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它那尖尖的屋顶和简洁的轮廓。从挂在老建筑门旁的小黑牌上得知,它原为德国路德会教堂,1916年10月建成,设计师弗奥罗布,砖木结构,哥特式建筑风格。

  教堂门前是一个开放式的小广场。早晨,路过广场的行人脚步匆匆,或许是“熟悉无风景”,很多本地人就这样错过了身边的美景。

  仔细观察这栋老建筑,线条明朗,呈垂直划分,哥特式尖拱高窗,墙面、入口及窗额上饰以白色线条,与红墙绿顶相映,颜色鲜艳、简洁明快。

  记者了解到,哥特式的建筑具有鲜明的个性,有着标志性的指向天空的尖顶和高旷的内部空间,而哥特式教堂建筑又是该风格建筑的精品。

建筑正面

  亲近美

  通透的大厅还“挂”着U型眺台

  走进教堂,室外的燥热顿时被一股清爽取代。在这个冬暖夏凉的老建筑内,一扇白色的木质门映入眼帘,门上小窗配有几何花纹,简约大气,又不失美丽。随着视野的豁然开朗,教堂内的风景顿时铺展在眼前,近处是一排排木质长椅,远处是一个尖拱形门饰……一种肃穆与安静,飘散在空气里。有趣的是,在大堂顶部尖拱形轮廓上,还“挂”着一处像老电影院或者歌剧院包厢似的U型眺台,它们的底部仅有细圆柱支撑,不仅节省了空间,而且保留了大厅的通透感。

  据《哈尔滨市志》记载,该教堂建筑风格为新哥特式,极少装饰,因而显得极为质朴,它以尖拱代替圆拱,并保留斜屋顶,给人以一种向上的感觉,似乎塔角比实际更高。楼壁为暗红色,色调庄重,屋顶为绿色,与墙壁形成较大反差。由于屋顶为铁皮,重量极轻,因此用4对天使翅膀式壁柱,代替了传统的立柱式拱券。为适应哈尔滨冬季严寒的特点,加厚了墙壁,减少了的窗户。

  相关史料还记载,这座教堂是德国侨民在哈尔滨建造的两所教堂之一,也是当年规模最大的一座德国侨民基督教堂。


建筑上的花窗

  听歌声

  老建筑至今完好仍在用

  与大多数被列为历史建筑的教堂不同,尼埃拉依教堂是一座在用的教堂,教堂外墙上还挂着“宗教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牌子。据史料记载,尼埃拉依教堂由德国侨民倡议,于1914年中东铁路局拨地并捐助建筑材料,利用部分捐款修建的。教堂具有一定规模,可以满足当年在哈德国侨民及各国新教徒使用。1950年前后,尼埃拉依教堂交给哈市基督教会使用。1979年进行了修复,次年,对外开放,是哈市为数不多的一类保护建筑,至今保存完好。

  网友长河的家就住在尼埃拉依教堂附近。“每逢周末都有数以千计的人从四面八方赶来,迟到的甚至连座位都没有……中学时,我在家中看书,时常能听到一曲曲悠扬的歌声,从教堂传出来。小时候对这座教堂印象最深的就是圣诞节的各种活动,教堂布置的圣诞树非常高大,大约有五六米高,在圣诞前夜,人们用花、彩带、霓虹灯装饰圣诞树,并把自己写好祝愿的圣诞贺卡挂在树上。”长河说。

  结良缘

  冰城新人爱在这里说“我愿意”

  2000年,哈市政府对街路环境进行大规模综合整治,并对尼埃拉依教堂建筑周边环境进行了改造,拆除了遮挡视线的建筑物和围墙栅栏,使教堂前视野更加开阔;同时修建了教堂广场,栽种了草坪、树木,安装了地灯和组合聚光灯。经过整治改造,周边环境焕然一新,教堂在广场、大树、绿地的衬托下,形成一道美不胜收的独特景观。

  教堂内一位值班人员告诉记者,这里还可以举办婚礼,周六就有一对儿新人将在这儿结婚,“中国小伙子娶美国姑娘”。

  在网友长河告诉记者:“我见过很多次在教堂举办的婚礼,场面和电影中见到的西方婚礼完全一样。听在外地工作的朋友说准备来哈尔滨的教堂结婚,我直接建议到这里举行婚礼。”

  置身教堂,电影中婚礼的片段一一浮现,男女主人公的“我愿意”在耳边回响。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张隽珊